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杨晓燕说,从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定位、开设EDP课程的目的、香港科大对教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财政来源等几个方面看,都决定了香港科大的EDP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更准确的说它是在企业和教授之间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关系。
并且从香港科大EDP的收费本身来看,价位与国内其他商学院相比也不算高。但是香港科大的课程设计与国内商学院课程的设计却有很大的差别,那就是它更多的偏重于企业内设课程。在2005年的EDP课程安排中,90%是企业内设课程,2006年做了调整后,内设课仍然保持在70%—80%。而内设课与公开课相比,教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通常更多一些。杨晓燕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开设EDP项目更重要的是给教授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机会,让教授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企业,同时帮助教授把他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从长远来说是对香港科大研究型大学定位的一个支持。
“作为教授来讲,他也是希望能做一些更新的研究成果,并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大家,而不是把MBA、EMBA课程上讲过很多遍的东西再到EDP上来重复一遍。”杨说。
因此,在EDP课程中,尤其是内设课程,使企业与商学院间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的双赢关系。首先研究成果的取得必须通过教授和企业长期、大量的接触。比如在香港科大的内训课程中,企业提出课程需求后,通常教授从方案制定之初就参与进去,整个过程都要经过沟通分析,和公司一起来研发这种课程,做成案例,甚至在给国外一些大的公司做的长期项目中,教授要跟他在泰国、英国、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的学员进行1—2个小时的访谈,了解学员的需求,然后再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这种深透的介入,之后又可以上升为理论,甚至商学院还可以决定是否把它发展成为短期的培训课程。
当然,教授和企业的这种深刻的接触也致使商学院开展的企业内设课程和培训公司开设的课程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两者深入的程度不同,咨询公司更多的是教授技巧;而商学院则着重讲“为什么“,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触类旁通。
EDP的内设课程之所以对研究如此重视,杨晓燕认为,很大程度上和香港科大的用人机制息息相关。学校在创立之初在对研究的管理、对教授的管理等方面,在制度的制订上就借鉴了美国、欧洲等大学对教师的管理经验,再加上科大自己的创新,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规划方面,保证教授能按照香港科大做研究型的大学的方向来发展。杨晓燕介绍说,按照淘汰机制,科大教师每年的流动率是10%-20%,而不像国内大学那样是终身制。通常一个博士从讲师做起,用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拿到正教授职称,在取得终身教授职称之前,教师每一个时期内都必须有成果出来,并且有严格的评估,因此教授必须认真严肃地做好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淘汰机制,香港科大保证留下来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
杨晓燕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国内一些商学院资金短缺的现象比,对香港科大来说,没有经费的压力,这可能是科大比较大的优势。在国内一些商学院因为经费问题,通常无力支持教授进行更多的研究,甚至还需要依靠EDP项目的收入来支付教授工资或作商学院的其他开支,而香港科大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她介绍,香港科大作为公立学校,现在学校财政的最大来源仍然是政府的投入,每年拨款约为13—14亿元,另外还有一些校友的回馈,有香港一些大的基金会给学校的捐款,而目前国内大学显然还缺乏这样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