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与企业界保持联系
导语:唀业教育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一直在管理教育方面走在前沿。在学位教育方面,1996年清华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合作的IMBA项目,成为中国MBA教育的经典和标杆;在非学位教育的EDP方面,2000年,清华开始与哈佛商学院合办高层管理研修项目,首开中国EDP教育国际合作之先河。
   在采访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薛镭时,他提到哈佛项目的一个细节。哈佛商学院当时的院长金·克拉克(Kim Clark)来到清华园,并作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到,商学院一定要有EDP,EDP必不可少。当时中国社会对“大学搞培训”的普遍看法是:学校为了挣钱,不务正业。但是克拉克院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EDP,可以使商学院与企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这对商学院的学科建设有好处。因此,建一流的商学院,一定要有一流的 EDP。
    “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是通过EDP来完成的。在这点上,MBA和EMBA都不如EDP。管理问题来自于企业,教授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企业是问题的来源,也是问题解决方法的检验地。”薛镭说。
    2000年之后,哈佛对EDP的观点开始影响到国内各家商学院。“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不做EDP也是不务正业。”薛镭说。
    请介绍一下清华EDP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1年到1991年,属于完成国家交办的任务。
    1978年开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清华意识到了当时国家对这方面的需求,在1979年成立了一个新的系,叫做“经济工程管理系”。1980年,当时国家非常需要懂得经济管理的干部,我们受国家的委托,开办了管理干部研究生班,但不颁发学位。这就是清华EDP的缘起。当时国家对管理干部班也有拨款,是专款专用,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
    第二阶段是1991年到2000年,管理培训开始走向市场化。
    1991年清华成为第一批被教育部批准办MBA的学校。这是我们现在工商管理的一个起点。在这个阶段,我们办了工商班。虽然是与地方政府、国有单位直接联系,但这不是计划性质的。后来,我们也逐步向社会开放,各种所有制成分的人都可以进来。
    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的第一任院长朱镕基教授从建院起就明确指出要走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所以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学院一直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合作培训师资。1990年开始与斯隆商学院合作师资培训,到1990年代末已经培养出很多优秀教授。
    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这是EDP成为战略重点的阶段。
    2000年我们从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我们与哈佛合作高级经理人项目;二是成立了EDP中心,有了正式的架构和专门人员。
    高级经理人项目第一期招了多少人?学费如何?
    第一期有200多人报名,录取了80人。5天的课程学费是2万多。哈佛商学院的学费是6000美元。后来第一期的差额就由学院顾问委员会来支持。
    除了合作办学之外,这个项目还有个其他的合作。首先是老师的交流,当时派了30多位老师及职员去哈佛听课、学习。其次,我们与哈佛合作,进行中国企业案例的开发和研究。第三,凡校园内的项目可以无偿使用哈佛的案例,每年给哈佛一笔固定的费用。我们自己也成立了中国管理案例库,至今投入了1000万人民币。
    清华EDP现在每年有多少名学生?
    现在是将近3000人。以前高峰的时候达到每年5000人。如有特别项目,学员就会比较多,比如有一年给证监会的独立董事进行培训,这一个项目就有2000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