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延续国际化传统
导语:唀业教育

“做应用型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国际企业走近中国做准备,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立的初衷,也是中欧EDP项目的发展方向。”中欧EDP项目主任刘湧洁说。中欧是中国EDP市场的先驱,它的EDP项目开始于1994年,和国际上知名院校的EDP一样,分别开设公开课和公司内训。
   “EDP项目刚刚设立,参加的学员是200-300人,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放大,现在中欧EDP每年可以培训8000人,培训量和世界著名商学院相比,已经可以进入前七、八名。”作为中欧EDP项目的元老,刘湧洁已经在中欧工作十年,他说:“这个市场的发展比我当时预计得更快,竞争也开始加剧。”
    统计数据显示,中欧的客户中40%的比例是非首次参加培训的企业。非首次参加培训的判断标准是同一家公司连续三年都有人来参加课程。
    中欧目前的公开课和内训课程收入比例是六比四。“按照国际经验来说,除了哈佛商学院是一个特例——哈佛的公开课收入要占据80%,其他国际上的主流商学院EDP都是以内训为主的。”刘湧洁表示,“而中欧希望两方面都可以兼顾,我们既要向哈佛的公开课学习,侧重应用型为主导的公开课程,也要兼顾内训的发展。我们的内训团队培训咨询力量也非常强大,他们都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咨询式的解决方案。”
    中欧的EDP项目课程开发均是围绕大公司的培训需求、人才培养战略甚至是企业战略来进行的。中欧特别强调同市场代表和课程设计开发人员以及教授团队的沟通。客户代表定期向企业了解他们实际面对的问题,同时及时将各种市场动态信息反馈给课程设计者以及授课教授。“和套餐式的EMBA有所区别的是,EDP更侧重实战性和工具应用,所以两种教育的目的不一样,客户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如果第二年讲的和前一年一样,客户就会流失,班规模就会缩小。EDP项目应该是高度商业化,并且最具有市场性、创新性的项目。”
    “尽管现在我们每年大概有六十位访问、核心、长期教授,但在EDP项目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师资仍然是竞争的关键,现在缺口仍然很大。”刘说,“我们还是会继续从全球范围内找教授,但并非追求最贵的教授,中欧EDP筛选教授的标准除了名校的博士外,还必须要根据中欧的需求去讲课,能做教学,能做应用研究,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中国,对中国感兴趣,要贴近现实的商业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有企业经验或者能做咨询则更好。”
    在以市场为导向和严格的师资筛选基础上,中欧极强的课程更新能力体系也获得了企业和经理人们的认可。2006年,中欧EDP推出了13门新课,成为EDP项目创立以来新课程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
    “之前通常每年推5-6门新课,这些课程都会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2005年新推出的CFO课程,今年推出的家族企业管理课程。”刘表示,“十多年的EDP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该是到大规模创新的时候了。由于中欧在海内外的良好声誉,今年国际上的商学院和中欧EDP合作的项目也开始越来越多。中欧-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合作管理文凭课程、中欧-哥伦比亚商学院合作高级市场营销管理课程,以及和INSEAD联手赢得IBM企业内训招标等,中欧在缩短与国际商学院EDP项目的距离,也已经获得了国际EDP行业的认可。这也是目前国内清华经管学院和中欧EDP以及哈佛商学院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欧EDP目前仍然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增长,内训课程计划已经排至2007年。
    “未来EDP的市场将会越来越细分,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所倡导的国际化标准也是对EDP项目运作的要求,课程运作体系国际化,教授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能否参与国际竞争,这都将是中欧EDP继续成长的方向。”刘湧洁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