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调查、电视主持和写博客……袁岳通过不断的“跨界”,做有限的事,却获得更多的收益
“我们公司有个调查,中国城市公众有46%的人知道零点,但是只有0.16%的人知道我。”袁岳说,他是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也是中国民意与市场调查行业的创立者。不过,现在他走在街上被别人认出的几率要比过去多得多,因为一年前他开始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一档名为《头脑风暴》的商业谈话节目。
虽然袁岳在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出版著作,发表大量演讲,十多年来撰写800多万字的研究论述,不过大概只是最近几个月,人们才能够了解他每天对周围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他每天在新浪上撰写博客,展现他自己所说的“第四度人格空间”,也就是业余或者邂逅表现空间,尤其是透过公开场合、媒体或者其他场合期望给陌生人留下的印象。其他几个人格空间依次是自我观照的私密空间、亲密关系空间与职业空间。电视和博客,是他最新的自我的拓展与突破,过去十几年里,他的公司和他自己都已经多次突破。
策略性成长
1992年,厌倦公务员生涯的袁岳从司法部出来创办了零点调查,从此开始“以民意为基础来改善决策的质量”的历程。在最初几年,他重点放在创立公司品牌,“挣到任何钱都会投入去做有影响力的项目”。这个阶段,他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选择跟国计民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感、通货膨胀对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影响、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调查等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愿意和它合作一起进行这些话题的调查,媒体也非常关注,它们是很成功的“大题材”。
“因为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感兴趣,所以选择了做社会调查。”他说。但在创立调查品牌、公司正常运转之后,袁岳开始让自己往纵深拓展,1997年,他去北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他在一本书中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一切商业机会的获得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必须对本土社会有深入的了解。我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社会性问题,而我又没有接受过社会学的系统训练,所以就想着要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
2000年,则是又一个大的跳跃,袁岳不再担任公司总裁,他花了一年时间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去攻读MPA(公共管理硕士)。这同样对他个人和公司产生了双重效应:公司从传统民意调查公司转型为策略性的研究咨询公司,而他自己则真正跃上了国际平台。在这之前,袁岳也曾到华盛顿大学和牛津大学从事短期的合作研究,但只是在哈佛学习之后,他才真正开始广泛出席各种国际论坛,2004年他担任如欧洲民意与市场研究协会(ESOMAR)中国代表,2005年零点成为国际咨询业联合会中国代表机构。袁岳回顾他最近的参与国际活动时认为这种参与有多种效果,一是直接接触到高端客户和它们的决策者;二是听到他们关心的问题和考虑的问题以及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扩展了见识;三是这种交流本身改变了自我的程度和范围。
在他去哈佛读MPA之前,零点就到了一个成长的转折点。他回来之后则很快进行了公司的转型:以调查为基础,向高价值的策略咨询领域延伸,并向两端的数据库与投资管理扩张。过去调查是诊断,现在策略咨询则相当于开处方。
选择做策略咨询,则是袁岳先给自己公司做的策略设计。在他看来,咨询公司的经营模式分四类:IT咨询,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财务咨询;战略咨询;而策略咨询,也就是提供“某个问题今年怎么解决?公司如果往某个方向走会怎样?”等非常具体的管理和营销层次上的解决方案。袁岳认为零点的优势恰好在基于调查为?荩企业做三年这样的周期的运作性策略。这与国际咨询公司形成互补:“我们所做的咨询有一个特点,肯定需要做调查……在整个咨询份额中间我们分出来一块份额,只有这块市场是我们的。”
多任务型的人
“我是一个对很多不同的东西都感兴趣的人。我愿意很多事情在一起做,是一个所谓‘多任务型人格’。”袁岳说。袁岳在一篇题为“一个人当20个人用的心得”中列了自己的时间分配比例:30%公司客户沟通工作;25%公司内部管理事务及同事沟通;15%参加相关的专题论坛或专业会议;10%媒体节目主持、采访、媒体专栏写作;10%国际访问与国际业务处理;5%行业事务、社会工作及其他社会性事务;5%书籍写作、高校任教、博客写作。
他不光喜欢多任务,还希望做一件事最好有两个以上的收益,从而“能做有限的事,有更多的收益。”“以主持人为例,嘉宾都是我们的客户、潜在客户,讨论的话题也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在学校里面教学,讲的基本上都是研究成果,在台下听讲的MBA、EMBA也我们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或我们的潜在员工。”
在他每日撰写的博客上,他也发现了多个收益。从他的多篇博客中,我们也可以用他的话归纳出他可能获得的收益:很多企业家原本只有生意人士的脸谱,而博客则可以从才情、智慧、趣味等多方面反射出信息。介入博客的企业家,在与最前卫的网络舆论积极分子的沟通中得到许多。博客的好处是把我们思想、观察、感受中的一得一见,由隐而显地表达出来,使我们自己于梳理中明白自己的逻辑,于表述中谋求更加合理化,而且我们原来会湮没在过往中的许多事物与人情,就借助于博客,而凝化为看得见的“我的痕迹”。博客用来积极地传播信息,我们鼓励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间运用比较积极的交往形式,使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间减少人们对我们的不确定性,人们对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人们跟我们交往的可能性就会越多。
电视主持和博客是他新的“跨界”(Crossover),实际上袁岳一直在跨界。袁岳承认自己有点四不像,他曾说,“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我有点像学者、有点像企业家、有点像社会活动家”。不过,正如他认为零点的核心是“以民意为基础来改善决策的质量”从未变过一样,他也一直固守核心做一个“独立研究者”,“至于兼职教授、企业顾问、政府智囊,都是不同机构对于我们的专业价值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