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比打工牛?
导语:一栏

前一段时间,我遇到的人或事都与创业有关。
   首先是,我在一次活动上见到了三位成功的创业者。创业者与打工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在哪里?和所有的打工者一样,这是我一直都非常好奇的事情。最后我从这三位创业者身上找到的一个共同点是:创业者应该受到过强烈刺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
    12年前,中国男装第一品牌“依文”的总裁夏华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老师。她接到一个调研项目,要做一份有关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报告。在两个月的调研时间里,她深受触动。因为许多沿海的企业家虽然不能完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们却勇敢地站起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完成这份报告后,夏华交出了辞呈,因为她相信“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飞机总要比汽车跑得快”。
    1980年代末,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德康还是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家里穷得丁当响,只有三间平房,买不起玻璃,用塑料纸糊着窗户,屋顶盖的是茅草。兄妹三人的学费耗光了这个家的财力。他家是村里倒数第二的穷人家,倒数第一是个五保户。1992年,高的老同学来看他,这位老同学以前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却靠卖柴油一年挣了五六万。而高当时在小学任教,每月薪水116元。于是,高德康停薪留职了。他干起了卖煤气灶的生意。今天,德意总资产已经达到10亿人民币。
    2001年,康盛创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戴志康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一学生。戴从初中开始就认识到学习不是自己的长项。高中阶段,入学时他倒数第七,努力一把后也不过提高到倒数第八。他更喜欢玩电脑。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儿子,他最后还算争气,总算考上了大学。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学习平时落下的功课,最后以比平时高出200分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在学校,他的成绩仍然很差。为了弥补自己在学历上的缺陷,他决定做软件,这样可以在简历中加上一点亮色,能方便找工作。没想到,这一做,却做出了一个受到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青睐的公司。在美国,红杉资本因投资思科、GOOGLE、苹果而知名。
    从这些创业者的创业起因中,可以看出,创业也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主任形容商业教育一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第二,创业要有强烈的原动力。第三,并不是每一个创业都会带来像上述三位创业者那样成功的企业。创业成功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不过,我遇到的第二件事情,却把创业想得像爱情那么浪漫。国内一家商学院突然提出,MBA要培养创业者。起因是这家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某一天盘点自己的学生时,突然发现他们几乎全跑到外资企业去打工了。
    不过,我相信商学院从培养“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型不是靠某一天的头脑发热就可以完成的。
    在全球的创业管理教育领域,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名气要超过哈佛和沃顿。为什么?因为从1919 年创立之初,百森商学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家族企业家和创业精神。到今天,百森拥有 40 多名创业学方向的研究和教育专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创业教育也有别于其他MBA教育。比如,百森会在教学中将成功的创业者、教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
    等到真的把创业教育的软件、硬件想办法凑齐了,中国的商学院再喊创业重要也不迟。而指望着旧瓶装新酒,装出来的多半不伦不类。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更缺创业人才还是职业经理人?两个都缺。而国外一般的MBA,其宗旨就是为了培养职业经理人队伍。即便在百森,大部分MBA最后也是选择去给别人打工。而且,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哪个更容易被教育出来?我想应该是职业经理人。通过正规教育,每个人的管理能力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创业精神是教不出来的,那些创业者总是具备一些特质。
    所以,创业和打工,并无优劣之分。只要合适自己就好,不必强求。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