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丹·布朗的想象力是如此非同凡响,以至于他的读者,在惊惧中伴随着怀疑。《达·芬奇密码》中讲述的从“圣殿骑士团”到“郇山隐修会”的神秘故事,果然是真的吗?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和接纳的这个世界,还隐藏着多少未知的“阴谋”——如果连上帝都可能是个谎言!
从小说和电影营造的玄妙故事中醒来,我们冷静一下,用凉水洗洗脸,也许会发现,其实关于各类“秘密社团”的传闻和说法早就不绝于耳了。比如,曾在美国大选期间曝光的“骷髅会”,这个创始于1832年的秘密组织,竟然招揽了美国170多年历史上,从白宫、国会、各内阁大部、最高法院到中央情报局,所有要害部门的众多显赫成员,包括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父亲。这同样让人惊惧:在一个完全崇尚自由民主的社会中,那些制定美国国家政策和社会游戏规则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相当封闭性甚至封建性的贵族阶层,一个保守的权力秩序捍卫组织,一个具有亚宗教性的财富和知识垄断机构!
这个“美式潜规则”带给我们一些启发:越是在一个开放社会中,相对的封闭性,才可能蕴含巨大的价值。
“郇山隐修会”和“骷髅会”这些例子,也许过于极端,它们给人类的群体本性增加了太多的阴暗气息。而事实上,不论在传统亦或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分属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相对封闭的群体,我们从中谋求生计,也获得归属,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圈子”。
清早,一个编程高手和伙伴们(程序员“圈子”)经过彻夜的攻关,早已疲惫不堪,他可能会来到郊外,和“马圈儿”的朋友相约骑骑马,放松一下。午餐是一顿精美的素食(素食圈子),下午休息过后,他还会在晚上参加一个“荒诞主义”的诗歌朗诵会(一个前卫艺术的圈子)。周末,他去参加一个环保沙龙,演讲人是著名的长江环保人士“大胡子”杨欣——他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藏羚羊”保护主义者圈子。在隔壁,一个“汉服”圈子正在聚会,会场的标语是“我们没有自己民族的服饰,无异于精神上的裸体!”而这个程序员,习惯于用自己的LOMO相机,把他所有的生活片段,随手记录下来,然后放在网上和“LOMO玩家”们分享“瞬间与直觉”的快乐??这样一系列看似有点离奇和荒诞的联想,证明了我们这个由“圈子”构成的生活世界之多样性。
这是个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变革社会,“圈子”所呈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超出人们想象,“圈子”的边界和内涵常常交叉混合,而个体,则经常从一个“圈子”跳向另一个“圈子”,通过这样的转换,来寻求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其中的规律通常是,社会的选择愈发多样,人们寻求“圈子”的欲望就愈发强烈。
我们选择的20个“圈子”,也许还不足以精确的描绘当下中国社会的全貌。就算是一些局部特写吧,其特点则非常鲜明。其中,有现代的也有传统的,有精英的也有草根的,有松散的更有狂热的,有的极尽功利色彩也有的寻求淡定从容??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也有着迥异的个性和追求。而“圈儿里人”的交互以及行动,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未来生活的面貌,“圈子”的价值亦由此产生并将持续发挥其效用。
乔治·布什在他的自传《一种需要肩负的职责》中,只用一句话就讲完了自己参加耶鲁大学“骷髅会”的经历:“读高年级时,我参加了骷髅会,那是个秘密的社团,秘密到我不能再多说什么。”
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要像这位总统一样,拥有统治世界的野心和所谓神圣的职责,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找到你自己的圈子!这至少决定着你个人的生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