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士山盟:生命不息,爬山不止
导语:从海那边归来,在山这边相识。

2006年9月17日,北京延庆西沟里,一群人身穿专业登山服穿梭于山野之间,一路途经原始次生林、山泉流水、烽火台遗址、怪石瀑??近看他们的登山服,每人胸前都写着“海士山盟·爬山俱乐部”。
之所以称为“士”,是因为俱乐部强调要把人的概念放在最中心。“能够让志同道合的精英朋友们聚到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组织者梁中锋说。

“我们都是回归者”


40多岁的梁中锋皮肤黝黑,身着黑色类唐装衬衫,坐在黑色的弧形办公桌前,手把一个硕大的刻着雄鹰的黑色紫砂杯,喝着龙井茶,抽着泰山牌香烟,面对墙上挂着的著名书法家米南阳的一幅草书“飞腾起舞”,向《中国电子商务》记者讲述他们发起海士山盟俱乐部的初衷。
这个俱乐部是由早期的“回归者俱乐部”发展而来,成员大多在海外受过高等教育或有长期海外的工作背景。“海归”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开放的思想、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正如一位会员感慨,“我们回国上班几乎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很大的失落感。”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可以得到价值认同的地方。于是,张朝阳、吴鹰等人发起创建了回归者俱乐部。大家一个月开一次大party,交流商业思想和困惑,在觥筹交错之间升华自己的思想,寻找久违的归属感。
一次和“海归”朋友爬香山的经历让喜好运动的梁中锋爱上了这个项目,“爬山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身体更加健康,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于是他们拿来主义,把外国的远足引进国内,发展成为爬山俱乐部。没想到这山一爬就刹不住车了。最后发起者们决定每周末去爬山,以致到今天,北京周围3个小时能到的山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俱乐部的队伍越来越大,他们意识到品牌重要性,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因为成员大多都是“海归”,且每个礼拜都出去爬山,就定名为“海士山盟”。

“我们都是自由的”


海士山盟俱乐部成立5年迄今共有13000多人参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参加这个俱乐部呢?“因为这个俱乐部让我感到了团结的力量和突破自己的决心。”俱乐部骨干成员时萍说。
时萍,搜三八网的创办人,一个除了高尔夫什么运动都没参加过的女人,在朋友的介绍下参加了海士山盟俱乐部去爬昌平的书法山。爬山对于她来说是不可思议,从未到过山顶的她在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下一步步地走。当她看到一片红色的沙地时,她怎么也不相信那是山顶。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以前无法想象的事。从此,时萍就执著地爱上了爬山。当时在央视工作的她经常在录节目的时候偷偷跑出去爬山。三年的爬山生活让她增长了登山的专业知识并且锻炼了瘦弱的身体。
很多俱乐部的成员都和时萍有同样的感受,大家喜欢那种接近自然,呼吸自由空气的感觉。人都说锻炼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站在山顶,做胜利的手势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爬山。”一位戴墨镜的女士也高呼:“生命不息,爬山不止。”一位会员爬山之后,在俱乐部网站的论坛上写了一篇文章:“我们都是自由的。”

“我们都拥有真情”


爬山是带有危险性,对于他们这些喜欢走野路的人更是如此。一次,一个女士在爬山时意外摔倒,摔破了相。一起爬山的朋友们立即把这个女士送到了一个知名的国际整容医院,2万元的整容费对于那个白领女性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这时俱乐部成员时萍倡议大家捐款,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了3万多元钱,付了整容费并买了很多营养品和鲜花去看望她。
采访中,这件事几乎每个会员都提到过,每个人都对当时大家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感情念念不忘。“我们俱乐部要的就是这种真情,这种团结,这种力量。”

“我们创造价值”


5年间,海士山盟从最初的登山、聚会到后来的歌咏队、乐队、摄影爱好者联盟,正在筹备的话剧团、读书会,分支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很多会员经常为俱乐部做义务宣传,可以看出他们对俱乐部的喜爱。除了喜爱活动本身以外,这个俱乐部宽广的平台是他们看中的。
俱乐部组织了一次高尔夫聚会,刘斌和一个医药企业老总分在了一组,相互之间风格很接近,配合很默契,最后成绩也很让人满意。“他问我干哪行的,我说做礼品生意,他回去后就将他公司的所有礼品生意交给了我。”刘斌笑着回忆高尔夫结下的“商缘”。
海士山盟俱乐部是高端商务人士客厅的延伸、书房的延伸、公司事业发展部的延伸,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见到更多的人,学到更多的经验,发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爬山给予“海归”的不仅是一次次商业合作的机会,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也让久居国外的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很多人都说到了“爱国”两个字,那么真诚和充实。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