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于“Web2.0泡沫论”的观察
导语:脀主创新N度空间

经过我们的搜集整理,看似声势浩大的“Web2.0泡沫论”风潮,其实只是围绕着十几个人的观点、几家媒体记者展开的报道和三大门户网站“特别策划”的产物。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经过网络媒体的辗转转载,形成铺天盖地的舆论态势。虽然外表千差万别,但内在逻辑惊人地相似,都是围绕三条理由来展开——
第一:Web2.0并非互联网的创新与革命,其技术与经营模式并无新颖之处,Web2.0只是一个口号,是忽悠风险投资的概念工具;
第二:目前互联网领域围绕Web2.0新兴网站的投资过热,已经引发了泡沫;
第三:Web2.0新兴网站没有盈利模式,仍然在烧钱,不久之后就会自生自灭,而这将会导致第二次互联网泡沫,致使行业衰退。
而这些论点终结之处,都毫无分歧地指向只有门户尤其是新浪、网易、搜狐代表的互联网模式才能体现互联网的本质,代表了互联网真正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而Web2.0新兴网站的探索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覆灭。
至此,我们的感受同500年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说法惊人地相似,因为通过这些“Web2.0泡沫论”风潮始作俑者的言论,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的怀疑、不信任、甚至无法掩饰的嘲弄与敌意。这些成功人士不假思索的即兴言论,不仅没有对互联网发展到新阶段以来出现的新事物予以正确的理解与评价,而且没有反映出与其“成功身份”相一致的对于行业的理解和把握。令人啼笑皆非的类比、比喻、猜测、推理,充斥其间。
关于Web2.0我们想说的是,这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出现的不仅仅是Blog、SNS、Podcast、社区等等有限的几类服务,目前至少已经有1200个新兴网站在55类服务领域展开探索(见附录),而且不断有新的探索者在拓展着互联网的新领域,这是一个蓬勃发展尚未终止的过程。关于Web2.0仅仅是博客、Rss、P2P流媒体的说法,以及博客仅仅个人主页+BBS的说法,就显的非常滑稽可笑。
关于所谓的投资过热,我们想说的是,现在的投资只是“局部拥堵”并非“整体过热”,按照清科总裁倪正东的说法:中国还是高速发展的时期,并没有过热,中国VC的投资仅仅是美国VC投资的3%,有时候还不到,这是很少的钱。”中国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募集的58亿美金风险资本,尚不及硅谷2006年第二季一个季度募集的112亿美金风险资本的一半。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需要融资的优质企业非常多,而VC、投资有限,在资本供求关系上现在是卖方市场,资本尤其是创业资本现在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很多创业处于嗷嗷待哺状态。按照清科公布的数据,整个2005年获得风险投资的全部183家企业融资总额仅仅9.39亿美元,而清科预测今年VC的投资总量会超过15亿美元,按照倪正东的说法“如果没有政策变动的话,应该是历史最高的水平”。但是这15亿美金的风险投资对于成千上万需要支持的创业企业来讲,仅仅是望梅止渴的一个数字。抛开现在VC投资比重倾向于中晚期项目不讲,即使能够拿到投资也是一点毛毛雨。按照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房汉廷的说法:“由于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非常不健全,很多优秀的企业的价值在我们这个资本市场无法被发现。”风险投资纷纷拥挤在火热的TMT领域之内,造成了所谓抢项目的“投资过热”现象。
但即使在看似火热的TMT市场,也远未达到投资过热的地步,互联网企业特别是Web2.0绝大多数处于资本饥渴状态。按照2006年4月8日计世资讯公布的Web2.0 Top100名单来计算,即使从2005年到现在全部兑现的17亿美金风投全部都投给Web2.0 Top100,每家获得的风险投资也仅仅才1700万美金。而在创业投资发达的美国,平均一家创业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大约需要5000万美元的创投资金。这100家企业如果想走向成熟,至少需要50亿美金的资本支持。因此按照清科的数据从去年到今年募集的风险资金58亿美金,针对目前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够。目前在中国一个季度的风险投资总额才4亿美金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美国一个项目的投资额。软银赛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说的好——风险资本“从整体上看,还是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总趋势非常的好。事实上,风险投资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关于所谓互联网泡沫的说法,我们的理解是,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繁荣不能简单地与上一波“互联网泡沫”划上等号。现象的列举、名人言论的引证以及简单类比,不能代替对于历史的具体分析。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在过去一年中上升了22%,而标准普尔500(S&P 500)指数上升了15%,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和投资再度繁荣。但是,尽管出现了股票上扬、创业热情高涨、风险投资活动热烈等一系列的迹象,但仍有许多具体因素说明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繁荣与世纪初的网络狂潮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信息周刊》(InformationWeek)2006年7月31日刊登了牋Eric Chabrow的文章《互联网泡沫并未再次来临》,列举了5个因素来说明这种不同。1 企业IT开支得到控制;2 风险投资并未泛滥; 3购并活动并未失控; 4当前的股票价格表现正常; 5技术类人员工资趋于稳定。这五个因素都表明,即便高科技热潮再次来临,也要比上一次更趋谨慎和保守,人们所谓的“泡沫”并未来临。
在Eric Chabrow的分析中,企业的IT开支失控是导致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一个重大原因,在2001年初《InformationWeek》进行的一次调研中,有72%的企业都在计划增加IT开支,只有5%的准备削减开支。这些投资的增加并非是公司理性的战略调整,而是一窝蜂的跟风现象。然而,《InformationWeek》今年启动的一项年度调查却显示,2006年,只有46%的企业计划增加IT开支,33%的企业正在严格控制开支额度,有15%的企业则计划削减开支。这表示企业对于IT开支日趋理性、稳定、受到严格控制,不会引发类似2001年猛涨猛缩的动荡局面。而且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于IT在其中所起作用的认同,使得IT的未来发展较为乐观。
虽然现在不断有人跳出来高喊互联网领域内的投资过热,但今年第一季度,投资于互联网行业的风险资金加起来,也仅占到2000年同季度的15%。IT风险投资交易数量则只占2000年同期五分之一;去年对有风险投资背景高科技公司的收购比2000年少了23%,并购资金更是下降了85%;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高峰期,那时每10笔风险投资交易中,就会有近8个是针对互联网相关企业。根据道琼斯公司旗下VentureOne公司(Dow Jones/VentureOne)的统计,当时共有77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注入互联网公司,相当于每季度194亿美元。而2006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交易给互联网公司投入仅仅29亿美元,而且平均对于每家创业公司的投入也少于2000年;2000年第一季度美国单笔风险投资交易曾达到1,480万美元,而今年同期这一数字仅有590万美元。这证明,风险投资相较2000年更具理性,Eric Chabrow认为:“将风险资金控制得更严格,显然是好事。当资金流向具备良好商业模式的公司之后,新诞生的技术也就更加具有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收购活动与2000年的状况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首次公开募股(IPO)的IT企业数量也比2000年时下降了近20%。原因之一是,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似乎对高科技IPO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狂热了。此外,《萨班斯-奥克雷法案》(Sarbanes-Oxley Compliance,下称“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也对企业上市形成一定的限制,而且增加了上市成本。仅仅是为了遵从萨班斯法案的财务报告和透明度的规定,IPO公司就可能要花去400万-500万美元。与此同时,如今的投资人并不像2000年时那样急于从创业公司退出(Cash Out)。在2000年,初期风险投资通过收购或是IPO得到回报从而退出的平均时间是2年零8个月。VentureOne公司通过研究发现,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时间延长到了5年零8个月。因此,上市公司股票的价值就比较稳定,没有出现2000年常见的股价飚升和狂泻现象。纳斯达克高科技股例如Google、Yahoo、eBay、微软、甲骨文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目前IT失业率保持在2.5%,员工的薪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泡沫年代工资待遇飙升、IT员工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之间频繁跳槽追逐唾手可得的巨额报酬的情况明显不同。在经历了泡沫破灭后的失业、待岗等过程,IT员工现在都不愿轻易跳槽。
通过过上述分析,《InformationWeek》和燛ric Chabrow非常理性地告诉我们互联网泡沫并未再次来临。
其实,发生在2000—2001年的所谓“网络经济泡沫”和随后的经济萧条,也是美国经济发生周期性衰退的产物,在1997年以后美国制造业利润率下降和美国股市投机加剧造成的股指虚高与真实价值的长期背离,造成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经济泡沫”。而美联储的不作为和被动的货币政策,国际资本的“携带交易”(Carry trade)在美国股市的投机,美国公司回购股票拉高股价的投机行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因素联合吹大了“泡沫” 并致使其最终崩溃。美国TMT特别是互联网股票的跌落,只是压在这个泡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可否认,互联网在这次大泡沫崩溃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但其本身也是美国经济“金融泡沫”的受害者,将泡沫化的责任完全转嫁到互联网创业者身上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尊重事实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以刻舟求剑的方式,发出“泡沫论“的惊呼,更显得张冠李戴、不伦不类。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互联网市场,更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不能故意混淆黑白涂抹历史。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就非常客观地说过:“现在创业和投资已经更加趋于理性化,适当的泡沫会有,这会使得行业更加充满活力,大的动荡暂时不会出现。”黄澄清认为,无论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变得更理性了,大家不仅仅在炒作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都在探讨未来的盈利模式。在投资的同时,会考虑如何来收回投资,因此,创业、投资的频繁发生可能会在近期引起小的波动。但是,小的波动或者说一定量的泡沫对互联网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反倒可能会使行业内容更加新鲜,充满活力。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前景,黄澄清告诉记者,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互联网会保持一个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不会有大的波动,前景仍然乐观。这与某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不加分析幸灾乐祸地断言“未来互联网公司会死一大批”、“Web2.0泡沫必然破灭”唱衰互联网的论调形成明显反差。 
说到底是因为这些成功人士站在自己成功的基础和立场之上,不愿意去理解研究互联网发展到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而是急于从既定立场出发为蓬勃的创新热情大泼冷水脏水,以捍卫自己的既有利益,维持既定垄断优势。甚至不惜动用媒体公器,以特别策划的方式推出专题,主导舆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期防民之口、夺人耳目。殊不知,却使自己的狭隘、自私和无知愈加暴露无疑。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阿文·托夫勒将暴力、知识、财富当作权力的真正源泉,他说“网络的发展带来对于知识和传播控制权的斗争,有会转换人与人、公司与公司、产业与产业、国家与国家之前的权力关系”。在这场对于传播控制权的斗争中,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保守主义者与创新一代面对行业未来的主导权之争,这大概是“Web2.0泡沫论”的本质。
2000年日本软银董事长孙正义接受“News Station”著名主持人久米弘采访的时候,关于久米宏尖刻的问题“软银的股价总额很高,是不是名不副实的泡沫现象”,孙正义对于“泡沫论”做了如此回答:“所谓的‘泡沫’是指高、高,然后低;如果只是高、高、高,那叫成长。两者的区别很大。以后的50年、100年,因特网会一直是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东西,一切才刚开始。正如大家常说的20世纪是工业化社会,换句话说,是电视、电话、汽车的时代,日后回眸历史,应该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革命时代还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时期。”
孙正义有关“泡沫与成长”的理解对于“Web2.0泡沫论者”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在历史进程中逆流而行的人,终将被历史抛弃。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