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刘湘明
观点:Web2.0泡沫欲来风满楼
关于杂志,我们知道的是——
《IT经理世界》1998年3月诞生,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管理杂志。《IT经理世界》秉承了'观点前卫、立意严肃、谨慎求证、忠实记录'的一贯风格,致力于对当前中国工商界问题的独立判断以及深刻剖析,是一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的权威媒体。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改变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做媒体是一个充满刺激和挑战、充满内心冲突、充满成就感和挫败感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冷静、积累和耐心。《IT经理世界》是这样的一个团队,他们是理性的理想主义者,真心热爱这个'记录与发现'的工作,并且为商业世界真心地喝彩、真心地忧虑。
《IT经理世界》始终关注真正的商业和管理,所以在这里,你不会找到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大惊小怪的报道。
关于作者,我们知道的是——
刘湘明 《IT经理世界》总编。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1994年开始做媒体,1997年加入筹备阶段的《IT经理世界》杂志社至今。对于历史、军事、经济、文学和自然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电脑游戏、剧烈运动、读书和长途旅行。
然而,在2006年3月20出品的《IT经理世界》2006年第6期(总第192期)我们赫然看到,主编刘湘明以“编者的话”为名抛出了标题即与其宣称的杂志风格多少有点出入的一篇文章-—《Web2.0泡沫欲来风满楼》。
在该文一开始以刘湘明故做深沉的调侃式笔调写到:“最近让我很感困惑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底什么是Web 2.0?’进入2006年以后,这个词听得越来越多,我也就越来越糊涂。”
文章虽然以“难得糊涂”的方式开头,但接下来的分析却并不糊涂。刘湘明把Web 2.0当作是互联网来历不明的一个私生子来看待,在他看来,Web 2.0是目前创投资本过热的大环境下,创业者为了争夺风险投资打出的一个口号,以此与有“泡沫前科”的第一代老牌互联网公司相区别,而其实质却并没有什么不同。刘湘明因此追问:“几乎完全依托于互联网内容的Web 2.0,面临的问题和当年“他爹”没有任何区别:商业机会在哪里?门槛在哪里?”在他看来“再玄妙的前景描述,也回避不开基本的商业逻辑”。 投资过热却没有赢利模式的Web 2.0终究同有过前科的“他爹”一样,再一次掀起“泡沫”。
说明:据说刘湘明和《IT经理世界》“始终关注真正的商业和管理”,他对读者许诺:“在这里,你不会找到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大惊小怪的报道。”然而,说实话,刘总编这篇“编者的话”读起来多少有点“耸人”,他的笔法很“玄妙”,而道理却很简单:目前互联网领域投资过热,缺乏赢利模式,因此“Web2.0”是个忽悠投资的口号,其泡沫化不可避免。更多的原因和理由,刘总编没有详细给出。但我们发现刘总编与丁磊、张朝阳、陈彤的观点非常相似,不知道是“不谋而合”还是“有谋而合”,总之是“一拍即合”。通过《IT经理世界》这样“一份真正能够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的权威媒体”, 刘总编的声音在行业内广泛传播,成为行业意见的风向标。
《财经时报》——王宏亮
观点:Web2.0泡沫中的VC盛宴
关于报纸,我们知道的是——
《财经时报》是1999年6月创办的,是中国第一份财经类周报。《财经时报》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力求使专业财经新闻更加通俗易懂,并引起市场高度认同。目前《财经时报》零售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内同类媒体。正在逐渐成为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海内外经济新闻人士的首选周报。
定位:让读者轻松阅读;通过角度、宽度、深度的追求,为读者提供准确而生动的经济新闻;
宗旨:追求人文精神、崇尚责任意识、创造资讯价值角度:新闻报道力求多角度刻画新闻事件,让读者全面把握经济事件的来龙去脉;
深度:努力追求新闻的深度挖掘,让读者洞悉新闻背后的新闻;
宽度:新闻事件相关新闻的全面搜索,奋力追求新闻的宽度;
媒体特点: 客观公正、可信度高; 角度新颖、资讯独家; 文章转载率高;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版面清晰、设计美观。
关于作者,我们知道的是——
王宏亮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著有《中西文化与资本主义》一书,及首次尝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论文《文化与货币》,毕业后从事期货股票研发和经纪工作,1998年起先后在《视点》杂志、《信息产业报》、《互联网周刊》、《经济观察报》从事IT领域新闻报道,现任职于《财经时报》。在2003年搜狐网主办的首届“搜狐网2003年度中国IT新闻奖” 中王宏亮获得“最佳推动产业进步奖”。
王宏亮是圈内大名鼎鼎的IT“名记”,从1998年即开始IT领域的新闻报道,辗转供职于《信息产业报》、《互联网周刊》、《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等知名大牌媒体,更是“新浪科技”等知名网络媒体的座上宾,多次就“盛大收购新浪股票事件”、“百度上市”等重大事件进行在线点评。2003年获得搜狐网颁发的“最佳推动产业进步奖”。一文既出,即被广泛转载,在IT传播圈内的“影响力”颇不平凡。
自2005年起王宏亮即开始了对Web2.0的关注,并且写了《奇虎网:社区搜索始作俑者》、《Web2.0商业化路上的瓶颈与拐点》、《web2.0战火波及移动IM》等一系列文章,介绍国内web2.0发展的现状并探讨其中相关的问题。但王宏亮相关Web2.0的文章中得到广泛转载的却是一篇关于“Web2.0泡沫”的文章——《Web2.0泡沫中的VC盛宴》。该文在王宏亮自己Donews的博客上自2006年05月20日发布以来就获得了3165次点击量,并迅疾为搜狐、新浪、天极等网站广泛转载。奇怪的是同样一篇文章,在《财经时报》(总第663期)2006年5月22日刊发该文的时候,标题换成了《VC追逐创新Web2.0》,但在其他网站转载的时又变成了《Web2.0:VC的下一场盛宴》、《Web2.0泡沫中的风险投资赌局》。《财经时报》2006年5月22日—5月28日这一期D2版是一个名为《独辟蹊径,创新书写互联网新传奇》的专题,介绍的世纪佳缘、邦邦网、51.com、说宝堂、Feedsky、奇虎网都是中国Web2.0新兴网站,大概该版编辑饶宇锋不认为有所谓的“Web2.0泡沫”,所以更改了标题。但王宏亮自己显然认为存在着“Web2.0泡沫”。正中王宏亮下怀的是,《VC追逐创新Web2.0》这个题目并没有流传多久,而《Web2.0泡沫中的VC盛宴》、《Web2.0泡沫中的风险投资赌局》却被新浪、网易、搜狐转载,并在网上广泛传播,被当作“批判Web2.0”,居功甚伟的一篇反“泡沫”檄文。
在王宏亮看来“风险投资(VC)对Web2.0网站的追逐和迷恋几乎可媲美于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那场投资狂热。”在《Web2.0泡沫中的VC盛宴》一文中,王宏亮历数了2005年下半年迄今VC投资的热点项目,将24个获得风险投资的Web2.0新兴网站的名字及其投资的东家名单悉数列出,以此把握近一年来“狂热”的风险投资脉络。然后王宏亮根据风险投资的退出模式及其投资标准和投资方式,对Web2.0的命运做了解剖,并对这次“狂热”做了最终的断言——“虽然Web2.0很热,但太多期望过高的资本疯狂追逐的结果,该市场必然产生巨大泡沫。”
因为按照惯例,VC投资的周期一般是3年左右,超过了3年,大多数VC都会选择退出。VC退出的机制有三种,一是上市,二是寻找替代资金进行再融资,三是出售。因此,VC评估项目价值的依据之一,就是该项目能否全身而退,顺利套现。这其中投资对象的盈利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王宏亮援引周鸿祎的话来说明这一点,周鸿祎说:“一个项目是否具投资价值,一看技术能力,二看团队的执行能力,三看有无好的盈利模式,四看是否处在一个规模巨大而且迅速成长的市场上。如果缺乏成规模的盈利能力,就是拿到了投资,三年后一样会消失掉。实际上目前存在的Web2.0网站中,十之八九会最终消失,这是以往经验所证明了的概率。”根据这种“周氏经验” ,王宏亮考察了现有Web2.0新兴网站的商业模式,他认为:“国内新兴的Web2.0网站主要的商业模式不外三类,一类是拷贝国外模式,一类是既有模仿又有原创的混合模式,一类是完全本土原创的模式。这其中,第一类大约占了一半左右。”但这些Web2.0新兴网站还远远不到规模盈利之时,就收入类型而言,“Web2.0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在线广告、付费频道、会员收费、技术服务、虚拟货币等几种。”由于门户网站已抢走了在线广告的最大宗份额,并已开始试水Web2.0,所以王洪亮认为:“尚未实现盈利的Web2.0网站若想短期内实现可观的收益,其挑战之大不难想象。”
因此,投资过热却缺乏盈利模式,这其中肯定存在着泡沫。王洪亮援引有关分析人士的观点做出结论“虽然Web2.0很热,但太多期望过高的资本疯狂追逐的结果,该市场必然产生巨大泡沫,而这种泡沫式繁荣能持续多久,眼下还没人能够知道。”
在某种意义上“泡沫式繁荣”这种提法正是发端于王洪亮的几篇“雄文”。王洪亮基于“投资过热”和“盈利模式缺乏”所下的“Web2.0泡沫”断言,已经成为“Web2.0泡沫论”的经典,受到了批判Web2.0人士的一致欢迎。
《财经时报》——熊 川
观点:赢利无望 互联网新泡沫可能破灭
关于作者,我们知道的是——
熊 川 现任职于《财经时报》,知名IT记者。
跟王宏亮一样,熊川也是圈内知名度颇高的IT“名记”,在2005年“Web2.0”西风东渐的时候,熊川是一个热情颇高的鼓吹者,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欢呼“互联网革命时代”的到来。在《财经时报》上至少有8篇与Web2.0相关的文章出自熊川之手,其中不乏鼓动性颇高的新闻报道,比如《互联网:划断新旧两重天》、《Web2.0:新经济下一波高潮》、《企业推广进入web2.0时代》。在其搜狐个人博客“跑马地”上,也有文章在探讨“Web2.0”并为之鼓吹辩护。
这不能不令人相信熊川本人对web2.0有着由衷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竭尽鼓吹喝彩之能事。但,就在几个月之后,也就是2006年7月17日熊川的一篇“Web2.0泡沫论”檄文——《赢利无望 互联网新泡沫可能破灭》却赫然出现在《财经时报》总第671期D2版上,转向之快令人惊愕。该文一出迅疾被搜狐、新浪等媒体转载,并被当作批判“Web2.0”的利器做入专题,引起广泛的反响。
王宏亮引用的是互联网从业经验丰富的周鸿祎,熊川则引用的是手握5亿美元金的汉能投资总裁陈宏,来为“互联网泡沫泛起”做出佐证。在熊川笔下的陈宏看来,目前互联网领域内的投资“有些方面已经和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些类似,大量资金投到并没有任何实际赢利能力的“眼球”项目上”而这些项目,虽然眼球众多,但内容低俗,缺乏实际价值,缺乏长期赢利能力。陈宏表示自己并不反对吸引眼球,但一定要有效的转化为商业价值,不然就容易成为泡沫。熊川更进一步以博客为例指出,博客在短短半年内从无到有,发展神速,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很多网站的博客服务已经濒临关闭。他引用陈宏的看法“这些赢利尚不清楚的博客网站迟早会面临赢利压力,这其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熊川断言“一切又仿佛回到2000年前后,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真实的商业价值时,泡沫事实上已经开始破灭”。
这样,熊川完成了一个从Web2.0鼓吹者到“Web2.0泡沫论”者的彻底转变。
说 明:
《财经时报》两大“名记”王宏亮、熊川的“Web2.0泡沫论”檄文,与张朝阳、陈彤的看法不谋而合,所依据的基本逻辑也与《IT经理世界》刘总编一致。依据《财经时报》的传播平台,获得了第三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而似乎更有说服力,行文也较刘总编更为细致深入。但这二人对“Web2.0”态度转变之快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从竭力鼓吹者到“倒戈反击”者的时差不到8个月,难以让人判断其是否有始终一致的立场,是否记者做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就会自然成为“墙头草”?跟着风向顺风倒?
《董事会》——杨云高
观点:Web2.0泡沫马上就会破灭
关于作者,我们知道的是——
杨云高,70年代生于江苏农村,南京大学经济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公司报道方向记者。现在《董事会》杂志做主笔。自认为擅长公司新闻报道,于IT涉猎肤浅。
关于杂志,我们知道的是——
《董事会》杂志是一本以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财经管理精英期刊。内容定位于公司治理和推进中国董事会制度的健康运作。研究和报道的是企业领袖们在企业转型、升级、走向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关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董事会》杂志执行总编辑曾华国表示,《董事会》杂志将致力于超越公司事件表面的冲突与矛盾,探究内在的规律性成因和制度性缺失,密切地关注着中国和世界公司发展的战略变动,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公司问题,为中国企业改善公司治理贡献力量。追求新闻的深度挖掘,让读者洞悉新闻背后的新闻;
宽度:新闻事件相关新闻的全面搜索,奋力追求新闻的宽度;
媒体特点: 客观公正、可信度高; 角度新颖、资讯独家; 文章转载率高;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版面清晰、设计美观。
杨云高——这位出身于知名财经媒体《经济观察报》现任《董事会》杂志主笔的“名记”,自称擅长公司报道,于IT涉猎肤浅。然而却在2006年8月1日这一天,迈出其擅长领域,在其肤浅涉猎的IT领域抛出一篇雄文《Web泡沫2.0争论》,为时下甚嚣尘上的“Web 2.0泡沫论”添柴加薪火上浇油。
在文章开始,杨云高就以一种兴高采烈的笔调写道:“博客、播客……Web2.0热还在升温之际,7月4日,新浪博客3.0上线。一位传媒业内人士却对记者表示,‘Web2.0快over了!’”,这种欢快欣喜的兴致,在类似的文章中并不多见,流露出一个“旁观者”莫名的兴奋与快感。
在接下来的行文中,杨云高援引所谓一个不愿意具名的互联网分析师的说法:“这轮互联网泡沫今年底或明年初就会破灭。”他指出:“对比分析2001年的第一轮互联网泡沫,新一轮互联网泡沫——即Web泡沫2.0,在人们的预料中悄然膨胀。正如17 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一样,郁金香在投资人眼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泡沫中的互联网亦然。泡沫是一场游戏,心照不宣的参与者击鼓传花的游戏。”
在杨云高看来,发源于美国的Web2.0已经成为一种“Web2.0拜物教”, 在摩根斯坦利、BBC、Google、新闻集团的推波助澜下,这场Web2.0拜物教达到了“非理性狂热的高潮”,甚至有一些理论出来“以达到用理性来加固这种非理性狂热”。在这次全球各支创业细流的交汇中,冲撞出了Web2.0泡沫,并进而推动Web泡沫2.0 的形成。
杨云高认为,这个过程中涌入互联网内的热钱太多了,而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却少之又少,他以Mysee.com的融资过程为例,说明了Web2.0融资领域内的“忽悠”程度相当高、相当普遍,而资本却失去理性,烧钱的故事正在重新上演。
比较好玩的是杨云高不仅指出了现在互联网存在着巨大的泡沫、宣告了这一泡沫必然破裂,而且最后还指出了如何避免泡沫的方式。那就是“回归互联网的本质”,也就是丁磊、陈彤的宏论指出的互联网的“本质”。因为,相比较起来,丁磊、陈彤的成功经验更使杨云高从“公司报道”的角度相信,他们指出的是互联网唯一光明的达道通途。更好玩的是,杨云高对陈彤关于“新浪是从Web2.0发展到Web2.0”的说法笃信不疑。
《南方都市报》——李宽宽
观点:VC投资WEB2.0过热
关于作者,我们知道的是——
李宽宽 《南方都市报》记者,负责IT新闻报道。
关于报纸,我们知道的是—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系列报纸之一,正式创刊于1997年,是面向中国最富庶的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是在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日报。南方都市报已全面覆盖珠三角地区,成为该地区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媒体。
肩负为民重任,心怀报国理想,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南方都市报义不容辞地扛起了新主流媒体的大旗。
拥有中国报业最年轻的领导班子,最优秀的办报人才,最富有活力的机制,最有勃勃生机的企业文化。南方都市报已经成为中国报业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正朝着“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目标昂首挺进。
2006年7月12-13日在北京天伦王朝酒店举办的2006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南方都市报》记者李宽宽根据对本次论坛的采访,写成了《VC投资WEB2.0过热》的新闻报道,7月19日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该文的网络版也随后被广泛转载。
在该文中,李宽宽援引清科公司所发布《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报告》相关数据,证明VC(风险投资)的持续升温。该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VC在国内完成投资已达7.72亿美元,与2005年完成投资的3.39亿美元相比,增长了128%,预计全年将超过15亿美元,成为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2006年上半年VC新募集基金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因此,李宽宽断言,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内风险投资无疑过热了。
在他看来,风险投资考量国内WEB2.0项目时目光并不挑剔,甚至出现了“四天就有一家网站融到钱”的局面,这就造成 “现在的WEB2.0公司要价太高、竞争太大”,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一些风险投资选择了回避,甚至有人呼吁要打压一下市场。在援引了一系列风险投资人的话之后,李宽宽也是援引周鸿祎的观点 “WEB2.0危险重重”,认为其中一大批网站会死掉。特别是“在VC的朝三暮四、纷纷投身非TMT行业背后,也许WEB2.0将挥别自己的融资黄金时代了”。
与众多“泡沫论”者不同的是,李宽宽并没有太多分析WEB2.0网站的不足,而是从风险投资的角度和视角指出,WEB2.0大势将去。这使得李宽宽的文章成为泡沫论者论述“投资过热”之际经常援引的基本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