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自互联网从2000—2002年的低谷中逐渐回潮以来,Web2.0正在成为全世界互联网从业者的一把火炬,重新激发了人们投身于互联网的创业热情。关于Web2.0的鼓吹与评选已经非常多,媒体对Web2.0的理论、意义、模式和代表人物已经进行了漫天遍野的讨论和详实的记录。然而,对于对Web2.0的批判性评论,特别是“Web2.0泡沫论”迄今仍缺乏完整记录。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当我们在不远的将来重新回顾现在这段历史的时候,如果仅仅保留着鼓吹者记录,历史将是不完整和残缺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另外一种声音记录在案,给历史一种完整的可能,同时也可以让今天的人们能够以更为完整、客观的角度看待互联网的现状与未来。
三大门户代表人物的典型观点
丁磊 对于Web2.0的公开观点
观点一: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Web2.0的“那点东西”
2005年9月11日,杭州凯悦酒店“西湖论剑”会场,网易掌门人丁磊一改平日的老成持重,霸气十足地对着全场与会人士断言:“Web2.0时代,没人能干过门户。”“WEB2.0那些新公司想超越我们极难,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他们摸索出的那点东西,除非新公司具有特异功能。”
观点二:还没有想好web2.0。没有想好并不意味着没有准备。
2006年5月17日,2006年第一季度的网易财务报告会上,当记者问到“网易在web2.0上有什么计划?”时。丁磊对记者这样说:“还没有想好web2.0。没有想好并不意味着没有准备。”
记者问:您的准备是往哪个方向?
丁磊:4月5号在杭州宣布做投资研发中心这个事情,那就表明我们在人才的储备上是下了决心的,是有准备的。所以,如果说web2.0真正的商业模式到了比较成熟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也是有机会在这上面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记者:您对哪些感兴趣呢?
丁磊答到:我也不知道。
观点三:“现在泡沫有多大?——不知道”、“Web2.0是标准性口号”
2006年3月17日,DoNews在广州嘉逸国际酒店三层嘉逸宴会厅举办6周年聚会。据说参加聚会的人有800多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位置坐,但与会的人们都其乐融融。丁磊成为是这次聚会最大的亮点和卖点。一身休闲装,裤腿卷了几层,这就是中国首富,很实际的一个人。
当主持人刘韧问:现在是不是在互联网的第二个泡沫上?
丁磊:任何行业我都觉得是有泡沫的,只是有的时候大一些,有的时小一些。
刘韧:现在有多大?
丁磊:不知道。
刘韧:有WEB2.0吗?网易是不是WEB1.0的?
丁磊: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3.0、4.0,要关注本质的东西,仅仅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价值导向,他们想要什么,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扛着大旗是2.0还是3.0。以前有把VCD说成3.0、4.0的,其实这是标准性的口号。
说 明:
丁磊对于Web2.0的看法带有很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首先并不认为“Web2.0”新兴网站的技术和模式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同时也不愿主动去做类似的“实验”。但这并不表明,丁磊对此不关注,他目前的态度是“静观其变,伺机而动”,暂时不做投入和尝试,等待Web2.0商业模式成熟的时候即大举进军,进行复制抢占市场。根据丁磊一贯的“赚钱才是王道”的行为方式,这应该是其真正的态度。对于互联网泡沫的提法,他不置可否。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毫无疑问丁磊把Web2.0当作是一种口号。
张朝阳 对于Web2.0的公开观点
观点一:“Web2.0的东西早就有了,就是论坛社区”
2005年 9月10日,第五届“西湖论剑”现场,针对记者关于“Web2.0”话题的采访,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向新浪科技记者表示:“Web2.0的东西早就有了,不就是论坛社区吗?机会其实一直都有。”
观点二:“搜狐从2000年就开始2.0了”
2006年3月23日,在搜狐通过与上海文广集团旗下东方宽频的合作,获得了2006世界杯宽带互联网视频(中国大陆地区)的内容授权之后,兴高采烈的张朝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谈到web2.0以及社区的时候,张朝阳解释道:“搜狐从2000年就开始看中互联网草根的力量,先后收购的chinaren、焦点、17173,都是社区类的网站,并且目前发展的也相当不错。”“搜狐从2000年就开始2.0了”,伴随这句话的是张朝阳略带狡诘的笑容。
观 点 三:“互联网公司都是野兽”,“未来WEB2.0得死一大批”
2006年8月2日,在一家专业的博客网站——敏思博客宣告关闭前夕,张朝阳接受了《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等一些媒体记者的采访,提出了上述“震慑性观点”。
张朝阳认为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小公司崛起的机会已经很小了。“当大公司在研发上论证一种可能时,数量众多的小公司也在论证。当小公司经过千辛万苦发现其中的商业模式时,大公司会突然切入,凭借巨大的实力占领市场。”他援引微软的例子证实他的观点,他说:“微软就是这么做起来的。微软也有一些创新,但是一旦别的公司在研发上到一定阶段以后微软马上把他收购或者自己做。”在上世纪80年代时,和微软同辈的公司有很多,但是后来全部被微软打垮了,或者是收购了。张朝阳因此认为,微软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残酷,像狮子一样吞食。所以企业跟企业之间的竞争,跟非洲原野之间的野兽竞争是没有区别。这些个人都挺好的,个人都是文明人,公司全是非洲原野的野兽。微软当时就是这么一个野兽,才创造了微软今天的帝国。
张朝阳在谈到敏思博客宣告关闭事件时认为,专业的博客运营商在竞争方面远远不如门户网站,前一阶段人们探讨博客的成功率时忽略了门户网站对这些公司的威胁。“这些小公司真的要好好考虑考虑,我们对他们的威胁特别大。前段时间我打了一个盹,没有注意博客,后来我们注意了,现在我们的博客在崛起,小的博客网站根本没有机会。”他比喻说:狮子闻到肉的香味就过来了,小动物就吓跑了,小动物后来都饿死了。
张朝阳毫不讳言门户已经开始对WEB2.0网站展开了“剿杀”行动,他说“这可能集中体现在我们的博客和P2P视频商上,此前投资者投过很多P2P网站,但估计他们现在会有点后悔,因为他们当初没有意识到门户网站会做得这么好,特别是这次世界杯练兵。P2P是大流量的应用,很多WEB2.0网站在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大流量,所以只能给其他网站提供技术支持,但是这些技术支持又跟内容没有形成一气呵成的流畅观感。而我们的商业模式是通畅的,搜狐买来的内容就可以直接拿P2P技术观看,就会吸引广告客户,但是小的P2P网站就没有办法。
“WEB2.0主要分社区、P2P、无线以及客户端等网站,我们也在看这些网站的实验,也可能考虑收购。我觉得那些WEB2.0网站跟风的很多,像社区网站,里面的什么SNS都是些概念的东西,这些行为其实在大的门户网站早就在做,现在搜狐博客做起来之后,相信会对博客网站挤压得更厉害。所以未来这些WEB2.0网站肯定得死一大批。”
观 点 四:“web2.0难以撼动传统门户网站地位”
2006年08月11日,张朝阳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上述看法。当记者问到“web2.0网站会不会成为门户网站新势力?”的时候,张朝阳说“web2.0主要是一些博客信息网站,P2P公司,还有一些无线应用公司。P2P这个领域被很多风险投资看好,很多P2P公司获得大量资金。不过通过世界杯练兵,投资者发现搜狐的P2P最好,现在投资者估计有点儿后悔他们投资P2P,或者他们投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门户网站会做得这么好,因为P2P是大流量的应用,这个技术没有大流量就没法用,加上这些技术支持又没有独特内容支撑以吸引人气,所以导致当时有好几个P2P公司虽然融了很多资金,但现在被投资者施加了很大压力。 更进一步讲,由于缺乏流量,所以P2P公司没有商业模式。而搜狐世界杯期间买来的内容采用P2P视频技术,马上吸引了海尔、三星、伊利做广告,商业模式是通畅的,但是小的P2P就没有办法。”张朝阳不认为这些网站将来能够活下来,他说:“光是发明概念而没有高的技术创新壁垒,特别是跟风的、糊弄投资者投资的,肯定死一大批。所以web2.0公司不能因为融到资金以后就认为成功了,他只是一个研究员接受了一些研究资金,研究一些科学发现,最后能不能成为论文,还是一个问号。”
说 明:
张朝阳对于Web2.0谈的比较多,但显然其理解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从早期将Web2.0等同于BBS、社区,到后来认为“web2.0主要是一些博客信息网站,P2P公司,还有一些无线应用公司”的说法,表明迄今为止张朝阳对于web2.0得理解还停留在在一个比较表面的层次和狭窄的范围内,跟一般人的了解差距不大。或许是,张朝阳面临的经营压力和繁忙的明星秀活动使其无法深入或者说是不愿意深入探询web2.0的意义和经营模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朝阳一方面很“肯定”地坚持“互联网的格局没有改变”,坚决维护“门户的绝对垄断地位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又很“肯定”地断言,未来WEB2.0公司得死一大批。因为张朝阳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强盗主义”竞争原则,在他看来目前WEB2.0公司与“门户”的竞争是“野兽”与“小动物”之间毫无公平可言的残酷竞争,在“门户”(特别是搜狐)的“剿杀”之下,WEB2.0公司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余地可言。
我们不得不说张朝阳的这番逻辑和理论与其“时尚造型”一样“酷”,所以被媒体争相援引,并被记者们当作抨击“Web2.0”的“利器”。但就其实质而言,这种“威慑性”的论调是张一贯作风的延伸。就跟当初“一年赶超百度”的誓言和06年第二季度世界杯的“收入数字”一样,是一种“公关”说法。张朝阳现在的真实角色是一个“Web2.0”张皇失色的追随者,就象当年追随新浪新闻、网易社区、盛大游戏、Tom无线、腾讯QQ、百度搜索,却被后者一一超越一样,张朝阳在口头上要“震慑”其模仿对象,但实质上是企图阻止更多的竞争对手将自己的“一狐一狗”一一超越。
陈彤 对于Web2.0的公开观点
观点一:WEB2.0可能是以博客和RSS等为核心的一个技术,叫WEB2.0。
2005年7月 新浪网总编辑全球资深副总裁陈彤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时候,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对于Web2.0非常苛刻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随即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述援引,陈彤作为Web2.0一个苛刻的批评者的形象出现的公众的视野中,常常与Web2.0的竭力鼓吹者方兴东相互并置。
当记者问到:“您认为什么是WEB2.0?,因为最近这个概念炒得特别热。”
陈彤答道:“这个概念最近的确炒得特别多。我的印象中WEB2.0可能是以博客和RSS等为核心的一个技术叫WEB2.0。目前我个人对web2.0还没有清晰的概念。
观点二:我认为博客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其实是BBS和个人专辑的一个混合体。从互联网上个世纪诞生那一刻起,其实就有这些东西了。博客只是它的一个新的名字。
当记者接着问:“你觉得以RSS和博客为代表的所谓web2.0会对互联网有什么样的影响?”
陈彤表示:“我认为博客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其实是BBS和个人专辑的一个混合体。从互联网上个世纪诞生那一刻起,其实就有这些东西了。博客只是它的一个新的名字,我看不出它有什么新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RSS现在也很热,但是我感觉起码以目前形势来说,RSS很难让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主流的应用。”
观点三:博客,比垃圾邮件强不了多少。
记者最后问道:“但是很多推崇web2.0的人士认为,在web2.0时代网民可以有更多自己创造的内容?”
陈彤的回答更令人惊愕:“阐述观点而不是描述事实的文本形式的博客,比垃圾邮件强不了多少。因为对于那些深思熟虑或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作者更愿意将它们率先印成铅字,在传统媒体上刊登,或在有影响的门户和垂直网站上发表。比如说海啸,大家看的是你对事实的一个描写,而不是说你的观点,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是不值钱的。”
观点四:新浪是从最有意义的Web2.0网站,发展到Web1.0的……Web2.0我认为它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技术平台,技术平台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
2006 年 4 月 8 日, 由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主办,计世资讯承办,IDG、摩根斯坦利、智基创投公司等众多国际风险投资巨头和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参加的2006“中国首届Web 2.0年会暨创投高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新浪全球资深副总裁、总编辑陈彤,一出现在会场,当时号称是“天使投资人”的周鸿祎就走过来跟他开了个玩笑,“你是受邀来被2.0批判的吧?”,但陈彤随后的发言,却令人感到“震惊”和“意外”。
他以新浪发展的历史为例子说明了自己对于Web2.0更为深入的看法。在他看来早期的新浪做论坛就是在做Web2.0,1996年初,新浪最火的论坛有电脑玩家,谈天说地、体育沙龙等等,这些都是典型'Web2.0'产品,后来发现所谓的互动、以网民原创为主的论坛形式,不足以最好地表现新闻。1997年才利用世界杯的契机转型做新闻。1998年底四通利方和北美华渊网合并成为新浪网,于是有了现在的新浪门户网站Web1.0的形式。所以陈彤认为“新浪的发展是从最典型的Web2.0网站,发展到所谓Web1.0的”。
最后,陈彤得出结论:“概念本身其实并不重要,或者说非常非常不重要。刚才有专家说,有85%的网民不知道Web2.0的意思。我想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比例。我要问在座的大家,你们知道浏览器的版本号吗?我想在座的未必有很多知道很清楚。全国可能知道自己浏览器版本号的人应该不到5%。这说明什么呢?技术平台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Web2.0我认为它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技术平台。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网民真正存在巨大的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司关注的是用什么互联网平台满足网民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说 明:
陈彤比张朝阳强的一点,就是坦诚。他公开承认自己对于“web2.0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陈彤对于web2.0发表的令人惊讶的“摸不着头脑”的“宏论”,就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只是即兴评述,只是从自己多年从业经验出发,对web2.0加以揣测,然后进行否定。因此,似乎看来这些观点很轻率,但实际上正表明了两代互联网从业人员之间深刻的观念差异。面临变革的时代,陈彤们不能够理解,也不愿意理解行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事物,只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加以简单类比轻易否弃。由于奉行的从业理念是极端的实用主义,就使得陈彤显得自相矛盾、短视而且投机,一方面对于“博客”等web2.0产品表示不屑一顾,一方面又急于赶车,在三大门户中率先抢滩登陆web2.0推出名人博客,这种嘴上踩刹车、脚下踩油门的行为使得陈彤和新浪成为变革时代一道尴尬的风景。
比较有意思的是,2005年10月初,数千名知名博客作者收到了一封陈彤的邮件。陈彤在邮件里向这些博客表示:“我以新浪网总编辑的名义,代表新浪网,诚挚的邀请您入驻新浪Blog”,陈彤邀请博客试用新浪推出的博客服务,并保证新浪有充足的服务器和带宽。
下面是一个博客披露出来的陈彤“拉客”邮件原文:
您好!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新浪网的支持,在9月8日新浪BLOG上线的时候,我将这个好消息与您分享。
新浪BLOG依靠多达40万种模板,并以可定制内容等友好、简便的操作方式将呈现完全个性化,全面模拟桌面端操作系统的使用习惯,可视化程度更高,更为人性化,在内容和功能的用户操作管理模式上与现有的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相比,有着本质上的飞跃。
之所以推出这项服务,是期望能够借助这项新的技术让您获取更多有用的资讯,更加快捷的记录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变化,更加轻松的记录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此,我以新浪网总编辑的名义,代表新浪网,诚挚的邀请您入驻新浪BLOG。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
我们将有专门的编辑随后与您联系建立新浪BLOG的具体事宜,期望得到您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您也可以拨打专门的客户服务电话95105670咨询相关事宜.
欢迎您入住新浪!
致礼!
Mr.Chen Tong-陈彤
全球资深副总裁 总编辑
Senior Vice President & Editor-in-C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