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衣大袖 召唤远走的文明
导语:尀面报道

2004年3月14日的下午,美丽的西湖畔一位身着“曲裾深衣”的女子摇曳而行。她抑制着自己的激动心情,一个声音在耳边回荡:消失了360年的汉服,终于回来了!此人乃是杭州汉服发起者之一“寒音馆主”,此次西湖行,使她成为“杭州汉服第一人”。
出行前,“寒音馆主”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曾设想自己会被当成怪物,或被围观尾随。没想到,她安静地走在西湖边,人们不过投来好奇的目光打量她一番而已,预想的轰动效果并没有实现。但寒音还是很欣慰,因为有人会上前询问“你穿的是哪个朝代的服饰”,没把她当成日本或韩国人。

寻根


寒音穿汉服的想法由来已久,她说,很多70年代的女孩子都玩过床单裹裙的游戏,画过仕女画。这都是心灵深处寻根意识的折射,长大后便成为文化寻根。寒音从小对古琴着迷,受家庭的影响,她学的是工科通信专业,直到29岁才开始学古琴,而汉服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古琴精神暗合,穿汉服的梦想也随之复苏。
2003年她无意中发现了“汉网”,看到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越发坚定了她寻根的决心。尽管第一次汉服实践在街上没有引起过高的关注,当寒音把此举的照片发到汉网时,却引起网友的轰动。
“汉服不是穿在身上那么简单,它凝聚文化精神,否则与一件牛仔裤,一件T恤有什么分别!”民族服饰跟民族文化起源是分不开的,伴随民族始终,随文化的丰富而逐步完善。
汉服,指夏商周时期到明朝,汉族所穿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服饰的结合。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汉朝以后,人们用“汉人”指代华夏人,“汉服”一词的基本内涵固定下来。待清兵入关,针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传统汉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少数民族节日都会穿起民族服饰庆贺,有亲切的民族认同感,我们没有自己民族的服饰,无异于精神上的裸体!”寒音感慨道。

回归


汉服的特征以交领右衽为主,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穿上汉服潇洒飘逸,行云流水,飘飘若仙,尽显一种雅致和书卷气。这也是日本韩国的服饰跟汉服的区别。其中最为经典的“深衣”,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唯一以文字记载其形制的一种,是先王制作服装的标准。而《陌上桑》中罗敷女“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襦裙,飘逸灵秀,受到汉服爱好者中女性的青睐。
有人觉得汉服“宽衣大袖”很拖沓,生活中不方便。“其实是误解。”寒音介绍说,现在看到的汉服,多为礼服,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古时候是“士人”服饰,出行都是坐轿乘车。“就算现代人也不能穿着晚礼服下厨房,穿着婚纱骑自行车吧。”网友“秋风萧瑟”向《中国电子商务》记者展示了《天工开物》里的图片,“这才是劳动人民的服饰,也没有不方便。”
不了解古代文化,自以为比古人聪明,其实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寒音做第一套汉服时,安装了隐性拉链,然而身材变化直接导致衣服不合身。她才恍然古人“系带”的智慧。此后她认真考据汉服,尽量恢复汉服的本来面目,严格区分汉服和添加汉服元素的“汉时装”。
要让汉服回到身边,回到生活,就要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汉服,喜欢汉服。只在家里穿的“自我陶醉”意义不大。在寒音汉服实践的带动下,不少网友找她借衣服上街展示,或找她定做汉服。越来越多的网友成为汉服实践者,看演出、聚会或琴会都会以汉服盛装出席。2004年的杭州西博会上,他们举办了“祭祀岳飞”的大型活动,15人均着汉服出席。寒音连夜赶制十多件汉服,一直做到活动当天凌晨5点。
他们甚至设计了一套以传统汉服为主要元素的“学位服”,在网上公开发布,希望教育部能将它作为我国高校毕业典礼的中式学位服装。

复兴


“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反对意见也不绝于耳。对此,寒音等汉服爱好者表示无奈,“我们宣扬文化上的认同,不强迫别人接受,但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秋风萧瑟”感到不解:“汉服是文化载体,有了统一的文化,民族凝聚力增强势必带动国家的强大。这并不是极端民族主义。”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不重视,对传统节日的淡忘令他们深感忧虑。“很多商家开发洋节日,以照搬国外的盈利模式,却不去开发自己的传统节日。人们注意力转移,忘记节日本身的意义。”“秋风萧瑟”激动地说,“把《阳关三叠》唱成美声;国画系入学考素描;中医学生不认得新鲜药草……都不是新鲜事了。”而杭州某条街上卖炭翁雕塑,汉代发型配清朝服饰,“关公战秦琼”的错误令他们忍俊不禁。而影视文学里的错误更是漏洞百出。
“传统文化、传统文明已经越走越远了!”寒音说,但是文化复兴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一来精力有限,二来知识有待提高。
现在汉服圈子扩张呈几何数增长,从最初的“汉网”,分化出“天汉”、“长安”、“忆江南”等十几个“山头”,除了杭州,全国各地的汉服小圈子如同雨后春笋。“汉网是对汉服概念的网络启蒙期,它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网友“宝马儿”说:“现在进入浮躁期,流于表面的东西很多,最后留下的才是精品。”一旦失去了文化内涵,汉服就成了一件地道的“奇装异服”,这是最让早一批汉服爱好者担心的事。
结束采访时,已是深夜12时,寒音和清萧夫妇仍然兴致盎然,盛装为记者琴箫合奏。古琴悠远,箫声悠扬,余音绕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