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杭州西子湖畔,第三届网商大会,陈记强被阿里巴巴评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网商。
陈记强的故事听起来像商业时代的一个草根传奇——很长时间他的网店广州“艺品堂”只有自己这一名员工,靠借来的四千块钱作为启动资金,竟然将产品买给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一百多家公司。
当时的陈记强似乎有三头六臂,作为广州市传之作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还兼任财务和市场等职务。为把自己从“一肩挑”的行当里解放出来,陈记强后来招了五个人,开始专职做总经理。他和几个下属商议公司的发展策略,最后形成了做“专”而不是做“宽”,专注于流通领域的发展计划。
计划商定好的那天下午,陈记强一下轻松无比。他走出了办公室,感觉广州的太阳真的很温暖,尽管那是2004年的冬天。他突然发现大街上每个人似乎都在向他微笑,所以他也向每个人点头微笑,直到遇到一个朋友,诧异的问他,“你是不是又得儿子了?”
那些艰苦的日子里
陈记强保守的估计,广州“艺品堂”今年的销售额将会突破一千万。
一千万——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陈记强,几年前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陈记强中专学的是果树栽培。中专毕业后,他身揣着家里全部的资金——75块钱去闯荡广州。1993年的广州正处于发展的热潮之中,物价每一天都在刷新着记录,在四处碰壁之后,陈记强靠在学校里自学的一点打字基础,在一个小打字店开始了打工生涯,白天上街拉单,晚上回来打字,经常到后半夜才回到他的家——一间在楼梯拐角,临时搭起来的小房子。一个月后,他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450块钱。过了几个月,他选择了离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波折,他应聘到了《羊城晚报》的制版中心,在这里他参与组织了几次活动,甚至有一次和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坐在一张桌子上,讨论组织的一个活动。这几次活动下来,陈记强最大的收获就是,说话再也不结结巴巴了,兴奋之处手舞足蹈,很多合作伙伴和他交流很容易受到感染。
将近十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清醒的认识到,由于自己的学历限制,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老板要求的水平,于是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2002年初,他在广州街头开了一间小店。
那年夏天,一个在印刷厂工作的亲戚找到他,说有一家建筑公司需要采购一批派克笔,第二天陈记强就跑到这家建筑公司,跟采购部的人谈判。采购部的人看他拿的样品不错,但是价格稍微高了一点,说要请示公司的党委书记才能确定,陈记强一听立马带着样品直奔书记办公室。
书记对样品也很满意,但对价格仍有所顾虑。从书记办公室出来之后,陈记强却直接奔向采购部,告诉负责采购的主管,党委书记对这些笔的质量非常满意,价格也可以接受。
从上到下盖下来的大帽子,直接促成了这笔几十万的交易,陈记强的第一桶金赚到了8万块钱。
网商:专注到今天
接触电子商务,陈记强说自己要感谢邻居那个做小本生意的老太太。
有一天,陈记强跟老太太讲起上网的种种趣事,老太太就问他,能不能给她也做一个网站,将自己的产品样本放上去。
拿着老太太给的四千块钱,陈记强开始购买空间、域名。一个月后,他做的网站挂上去后,竟然有很多人在网上下单。陈记强心里一动,将程序复制一遍,也开起了自己的小店。想起浙江义乌那边有朋友做扇子的小商品生意,不用交定金,他顺便将朋友的产品拿过来放到了网上。
2003年的非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对陈记强却是一次机遇。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出门,纷纷在网上搜购商品,很多大公司的公关部门也在寻找礼品。由于陈记强在很多论坛和网站都发了帖子,找到他很容易,当年他居然买出了两百多万块钱的扇子。
那一年年底,法国一家大公司通过网络找到了他,提出要采购一批扇子,采购总额超过了100万,当时他熟悉的人里还没有这么大生产规模的厂家,正好那位邻居老太太有一个合作客户有能力生产。不过对方要求提前付30%的定金,出货前一定要清款,否则必须要求担保人,这对于陈记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过他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信誉,在出货后三天内付清了货款。
现在,陈记强在网商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掌握着产业链两端的供应商和客户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等于掌握了信息源。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定单,甚至有很多都是数十万的大单,他同时联系的几个工厂同时开工,别人一般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一般只用三五天就可以解决了,准确,及时,快速的发货,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尊敬。
在流通这个环节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陈记强当然也想过做生产这个环节,去年的时候他还一直在琢磨,如果自己掌握了生产和流通,那么赚的一定更多一些,不过在几次考察之后,他决定放弃这个念头。做生产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要承担产品囤积的风险,远不如自己做流通这个环节自在。而且,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他相信自己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习惯了SOHO的陈记强,现在早已不习惯早九晚五的那种生活了。他更喜欢很随意的生活,很随意的工作,也很随意的享受着来自广州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