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行网:SNS寻宝之旅
导语:为什么不能在网上提供一个像星巴克一样的地方,给当下中国的“平民社交”提供一个平台?

    一年前,周磊还是新浪网客户总监,领着高薪,衣食无忧。不过,那时他已经着手搭建六人行网(www.ifindu.com)的基本架构。新浪原副总裁林峰的两个问题问住了周磊。
第一个问题:“你的想法很好,可你打算辞职做吗?”
第二个问题:“如果别人做了你的想法,你会后悔吗?”
    那时林峰已经开始做天际网了。周磊说,这两个问题,能够检验一个人对自己项目的准确判断。
    写辞职信的前一天晚上,周磊一宿没有合眼。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来判断自己到底有多大胜算。接近黎明,他对自己说:我觉得我能赢!
    一个月后,2005年3月27日,六人行网在法式拉斐特城堡举行由三百多人参加的成立盛典,盛典上举行的众多户外游戏项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可当时六人行网站上,几乎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内容。
    时隔一年后,通过口碑传播,六人行的在线活跃用户已达数万。而且,不同于其他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网络社交服务)网站的是,六人行突破了最难完成的一步:由线上交往到线下活动的转换。每天六人行的数千名会员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一度最热门的活动是吃鸡翅和打羽毛球。
    周磊说,创业探索的过程就好像在玩寻宝类游戏,你看到前方有光,而别人还没看到,你不知道那道光线处是否就有宝藏,也不知道自己离那个光还有多远。只是受那道光的指引,慢慢摸索前行。
   

交往需求:白米饭还是燕窝?


    曾经有一条短信在很多人的手机之间来回传播: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需要互相拥抱才能飞翔。
    如今的SNS网站,言必称六度分割理论。自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验证了这个理论后,它便给无数掘金者埋下梦想。六度分割理论带给人们最大的兴奋点是,人们忽然发现,在茫茫人海找寻一个不相干的人也许并不是太难。
    网络大大削减了这种“寻找”的成本。有人评价说,SNS的内核宗旨在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数据处理检索出人际网络中的“结点”,把“网”与“网”编织在一起,形成类似蜂窝状的网络结构,每个用户都可以从自身辐射出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人际网络。2003年硅谷的一家公司Friendster横空出世,迅速发展到数百万会员。人们由此看到了交友网络的巨大力量。
周磊回忆,最早对交友网站的关注,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女朋友。他发现每次和几个新浪同事去玩,差不多都是三个单身汉,大家都没有什么异性朋友,也没有渠道去结识异性。在高知人群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硅谷更是有大量的工程师至今还是单身。
    他也参加过国内的“八分钟约会”、“二十对二十”的活动,但感觉不太好:中国人很含蓄,目的明确的聚会让人难过。而且,人和人之间交往的需求很不同。
    “为什么不能在网上提供一个像星巴克一样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和大家一起看看电影吃吃饭爬爬山,也可以选择与心仪的网友进行一对一的约会。“由用户在交往活动中来决定自己的具体interest才是最重要的。”
在一次演讲中,周磊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两类不同的社区应用:“白米饭”和“燕窝”。“燕窝”类的服务吸引人,但有毛病:吃得起燕窝的人不是很多,而且即便是喜欢吃燕窝的人,顿顿吃燕窝的可能性也不大。而白米饭虽平淡无奇,但天天吃,顿顿吃,大家却不觉得烦。
    周磊对Web 2.0的理解是,“它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应用创新。”周磊承认,没有一个网站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而抓住人的永恒需求,胜算更大。
    在马斯洛人类需求金字塔上,交往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而中国二十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社交服务的断层。二十年前,中国人是隶属于单位的。二十年后,就业流动性增强,可“人们总需要一个空间来满足原来由单位满足的需求”。当代中国的社交服务,往往聚集于高端人群,比如数十万年费的商务俱乐部,而平民的社交已经断层。六人行网想要搭建的正是属于最广大人群的社交平台。
    可这样的交往需求到底有多强?周磊陷入沉思,这正是他和他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正在证明的,然而,已经证明的是,很多人的生活已经由于六人行的存在而改变了。

寻宝收获:改变人们的生活


    交友网站的兴起,远远早于SNS的出现。早在Web 1.0时代,众多交友网站风起云涌,新浪的交友频道号称拥有十余万用户,可如今的发展依然静悄悄。周磊的评价是,新浪的用户没有身份确认,大多数用户处于“静态”。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SNS网站追求用户数量,反而忽视了质量,没有真正实现实名制,无法保证信息的正确,这就使得SNS陷入普通交友网站的误区,没有完全发挥其价值。
    目前,强调线下交往活动的六人行网要求用户注册时和互相加为好友时,一定要使用手机号为联系方式。这样既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准确性,又能保证用户对好友选择的主动性。毕竟,一个人也许拥有众多网上“马甲”,但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五个以上手机号码的可能性则不大。
    周磊说,六人行网站的年轻女性会员特别多,这也许和六人行健康阳光的形象息息相关。户外旅行、运动健身、活动聚餐,甚至是年轻人聚会去做义工,在六人行的用户活动留言板上不难看到为数众多的精彩生活。让人们在都市钢铁森林里走向自然,回归人与人的温暖与精彩,这也许是六人行迄今带给人们最大的乐趣。
“如果这个事情我们做成了,这将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突破。”周磊如此评价。

盈利模式:SNS的死局?


    美国当年风头正健的Friendster虽然也引入了投资,并且发展了数以千万的用户,但它至今没有明显的盈利模式。有人形容风险投资人对国内SNS网站的态度是“人人有兴趣,个个没把握”。原因之一,就是很难找到SNS有效的盈利模式。
     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周磊走进经贸部电子商务中心应聘,面试他的主任对他说,“所谓模式,就是你在一个地方打井,底下是油,你就不停地打打打,别回头,只要底下是油,总有一天会出油。”这个主任,就是马云。
    今天,周磊一再强调,互联网的扩张有三个阶段:Meaningful(有意义),Sketchable(可扩张性)和Profitable(可盈利)。周磊鼓励创业者在一个项目的早期,要加重的是有意义和可扩张性。“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把你的项目搭建完备,又急着盈利的话,你的盈利可能就路子不对。”
    新浪在北美的创立者之一,Jack Hong曾说,他们1994年在北美创建网站时,当时想到的盈利模式是卖盒饭。而在同一年,正在上大学的周磊和他的同学一起想到的是把中国的新闻放在互联网上,让外国人付费阅读。
而在创业之初问住周磊两个问题的天际网总裁林峰,早已在2005年9月宣布自己找到了商务SNS的盈利模式。其一是,保证在天际网基本功能免费的基础上,对高级功能和应用进行收费;其二是,利用天际网商务交往网络的特性,在招聘、广告等方面收取费用。
    目前,周磊也在为挖掘六人行网站的潜在商业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六人行网站目前推出了生活黄页,针对会员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出商家信息。针对企业用户,六人行利用自己的优势,提供专业化活动服务。并且,根据会员各方面的社交需求,推出俱乐部频道,试图将潜在商业盈利与会员兴趣更好结合。
    但周磊更关心的仍然是网站在可扩张性上的建设,即如何进一步抓住用户的兴趣。他期待将用户的需求进一步细分,使用户由如今的“人——兴趣”模式变为“兴趣——人”。培养出更多具有忠诚度的用户,当然是实现商业盈利的前提。
    跳出小圈子思考,也许没有人能否认盈利模式的重要性。但一个网站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对比Web2.0时代的“名星”博客网站,不难发现,至今仍没人找到可行有效的盈利模式。但谁又能否认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同理,当SNS成为另一种与博客并行的生活方式时,商业模式还一定那么重要吗?
    对不同的人,答案也许不尽相同。六人行网发展的机遇是否正逢其时?周磊用马云的一句话作为回答:“If not now,when?If not me,who?”为了这一刻,周磊已经积累了很多年。但压力大吗?周磊反问:“如果一个人挑战拳王,你说挑战者的压力大吗?”如果挑战失败,他们还年轻。如果挑战成功,他们就是新一代拳王。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