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别墅:青萍之末的风尚
导语:刀沿

人文地产虽没有标准的界定与定义,但并不妨碍它在市场上和行业中大行其道。正如看待传统文化的复兴一样,在意识领域,方兴未艾的新儒家主义与新现代主义各自并行不悖。同样,在人文地产领域中国传统复古风格与纯现代简约风格亦可同为并蒂。

人文地产的发仞与演化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我们审视一种商业现象或产品形态时,必须和当下的社会、文化、政治宏观背景相吻合,我们正处于一个激荡的社会转型期,一切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在时代的潮流冲击下都在产生嬗变,旧有的社会秩序在经济的变革中已分崩离析。

人文地产之风尚起于青萍之末,其在今后对中国人的居住形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未来人文地产发展的几个趋势作一分析判断:

纯粹复古主义的狂欢

纯粹复古主义的人文地产现在正高举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号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在经历了礼崩乐坏和“三信”危机的煎熬后,中国思想界意识到只有重建传统价值体系,才能找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于是,以古装剧为首的文化先锋从娱乐民众入手,掀起了复古的潮流。于是乎,穿汉服,兴国学、行私塾、颂经史......传统文化的复兴“热”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地产界也兴起了纯粹复古主义的中国风,中式别墅、四合院、徽派建筑、江南园林等等一时间成为风尚。

我们从以上案例样本可以看出,以观唐、易郡为先导的纯粹复古型的人文地产,在取得市场的叫好之后,做得更为极致与到位的“龙山书院”“天伦随园”紧随其后,并将“理山裁水”、“移步换景”的江南园林精髓发挥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而放眼京城以外,南京中国人家、西安群贤庄、成都芙蓉古镇、苏州寒舍、合肥和庄、杭州颐景山庄等,这些具有强烈观感特征的纯粹复古型中式建筑,形成了一次中式住宅的无组织性群体苏醒,冲击的不仅仅是人们寻根情结的外立面,而是直击心灵家园的深处。

长期以来,欧陆风、北美风、在中国大地上畅行无阻。洋设计之所以横行,洋大师之所以嚣张,不外乎一个原因:中国哪有建筑?在这种底气不足的结论中,中国人却被彻底泄了底气,缴了械。几千年的秦砖汉瓦,不敌一个小小的“鸟窝”。正是由于这种压抑,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本土建筑师一直窝着一口气,于是以纯中式居住表征为主的建筑一旦出现便成为一种引领本土建筑革命的旗帜。在这种旗帜和市场的追捧中,纯粹复古主义仍将长期占有一席之地。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未来不乏以民粹主义为标榜的中国精英阶层的崛起,他们提倡重归传统,渴慕重现大唐盛世的风采,重塑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修齐治平”风范。于是类似于天伦随园这样以古代文人园林为模板的复古型人文地产将不断涌现,在这里将成为一代新儒商精英修身养性、治学习业的风水宝地,又是雅集聚会、孕育诗心灵感的沙龙,更是他们寄寓生命、安顿身心的秘室。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部分中国精英阶层的生活主张。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产品以忠实再现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和传统园林为主旨。造园宗师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张南垣的营造法式将重新成为设计师的案头的法典。建筑师也许会运用现代的建筑工艺,但在建筑主体上仍将以遵循古典的风格要素为主,达到传统人文的“景意合一”境界。

新古典主义的邀宠

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但运用到人文地产,就是一种强调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的人文地产,新古典主义人文地产强调重建传统,绝不是要回到、或者重新拾起明清成熟时期以后的中式住宅中唯古是尊的那些现成固有的观念。否则,就成为纯粹复古的“儒家原教旨主义”。新古典主义固然反对“全盘西化”,因为那不切合当今中国的民族性的生活方式;但也反对儒家原教旨主义,因为那也不符合当今中国的现代性的生活方式。

“运河岸上的院子”和“香山清琴”便属于新古典主义的典范,运河岸上的院子,由新派华人建筑师张永和主笔设计,在建筑设计风格上延续了地域文化,在保有中国内涵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在大户型上凸现出一些民族生活概念的东西,如院落中不仅可实现中国传统士人的放达情怀、幽居情怀、隐逸情怀、怀旧情怀,而且对现代的中国人的生活居住也充满关照,如家人亲朋的聚会,院落中的休闲健身,私密商务等,缜密放大了的院子组织结构,灵活地将地域的思想融合在空间里。而香山清琴的独栋别墅,在设计中继承了中式建筑中千年不变的三大要素:屋顶、廊柱和台阶,同时,为贴近现代生活的需求,结合灰空间给人们户外生活带来的乐趣及简约的审美取向,进行了一些抽向夸张的处理,建筑外立面色彩基本沿用了传统民居的三种颜色,灰、白、红,但强调了邻里组团共享的和谐街坊概念。

新人文主义的叛逆

我们在这次人文地产调研之中,欣喜地发现了新人文主义在个别项目中的大胆创新与尝试。如庐师山庄别墅,跳出了复制、改编欧美豪宅和新中式别墅的框架限制,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线条,及简约而不简单的现代简约化建筑形式,有风格但似乎又没有风格,是在现代风格建筑里揉入了很多中式建筑的元素。

新人文主义认为:北京民居的形态基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居住文化习惯,被现代建筑占据主导地位,加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们心浮气躁,精神紧张,冰冷的建筑已经无法召唤人们对家的眷恋。整个城市的异样化生态,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家的温暖,也不是精神的慰藉。在越来越多的陌生的建筑当中,应该加入一点现代人文的东西,实现现代建筑与中国本土环境的同一性。新人文主义可以说在形态上是对传统的背叛,他们强调现代人的观感与现代居住的舒适与简约,同时不能以牺牲民族精神为代价,所以按照这种设想,未来的人文地产,应当是融先锋艺术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新人文主义的居住观认为:在尊重土地之后,必然要回归到对人的尊重,打造当代人所需要的人居环境。通过对人居的研究和土地的研究来指导具体的产品开发,进行规划和布局。一方面考虑怎样让空间最有用、最实际、最有效、最直接,使空间尺度更大方、更开敞,功能性更强。能够融合、接受、协调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布置,充分尊重居者的个性和创造性。

总之,当下的人文地产只能说是一种萌芽,无论是纯粹复古主义、新古典主义还是新人文主义均只是初步呈现的一些探索方向,只有更为成熟的社会价值观体系的生成,才能有真正的人文地产产生的根基。

作者系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公司高级研究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