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您做一道选择题。
如果要买一座新建的海边别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
选项A:离海越近越好,最好是有一个平台往海里延伸,海水触手可及;
选项B: 在距离海岸线500米以内不建房子,全部辟为公共景区的地方,买一个距海岸线最近的别墅。
相信国内的大多数读者会选择A。你会理直气壮地说,“既然买的是海边别墅,它的主要价值当然在于最直观地感受到海的魅力。”
因此国内的一些海滨城市,很多私人海边别墅项目都采取了将海岸线圈占起来的做法。
不过,夏威夷可爱岛的居民们也许会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从长远来看或许更合适的答案。
在夏威夷有很多小岛。有些小岛上建了不少可以零距离接触大海的私宅。但是深受美国中产阶级和影星们欢迎的小岛——可爱岛,却采取了和上述判断不一样的做法。这个岛立法规定了海岸线500米以内不准建房子,以便岛外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可爱岛的知名度因此比其他用来开发私宅的小岛要高。靠海边最近的房子虽然在500米开外,依然很贵,因为很多去可爱岛观光的游客都对那儿的海景念念不忘,抢着买靠海500米远的房子。也正因此,可爱岛的居民们享受了持续上升的物业价值。
但读者们也许会提出质疑:“物业价值是升是降对我来说关系不大啊,我在那买房子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度假,又不是做投资。相反,我认为别墅应该具有足够的私密性,度假私宅更应该越安静越好。”
少数人这样想恐也无可厚非。但当它成为买得起度假别墅的消费者共同的“心声”时,问题就来了。
我们可以想象,当开发商们受利益的驱使,把中国能圈到的海岸线全圈起来的时候,海滨旅游业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境况——海景从此会成为富人们的专属天堂。业主们平均一年在海边生活一两个月,而水电气等占用社会资源修建起来的市政设施却不得不全年保持运转。对业主们来说,为在那儿生活的一两个月而支付的全年的维护费用,对他们来说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言,却是严重的流失。
而在资源共享尚未建立时,公共景观资源的私有化难以避免。“开发别墅豪宅,收益是一次性的;而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多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果没有法规和社会价值观来约束,你说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会倾向于走哪条路?”清华建筑学院教授周榕反问记者。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总是相互影响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能体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相反,很多时候都对群体利益起负面影响。” BDCL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经理张玮说。在加拿大,有些项目的开发商甚至规定业主们要使用统一的窗帘色彩,因为开发商发现,窗帘色彩的不协调也会影响物业价值,统一的窗帘色彩虽然是个人利益的妥协,但说到底还是符合群体利益的。
在英国,有一家叫做“生活建设公司”的开发商。这家开发商的客户比其他房地产公司的客户每月多交一笔钱,但他们开发的房子一向供不应求。原因在于这笔钱被存作社区公共基金,用于开发的社区公共区域的维护和一些环保公益事业的开展。由于资金运营得当,社区的邻里关系总能创造出和睦的氛围。那儿的业主热衷于参加小动物保护协会等各种各样的公益性活动。“我们是在建一个和谐的社区,而不仅仅是建很多房子。”这是“生活建设公司”的口号。就是这句浅白的话,成就了一家独特的开发商。
住宅风水学上有一种讲究:看住所和周围环境的共生关系。住所占的位置有多优越,拥有的资源有多稀缺,不见得风水一定就好。而一家独霸好山好水,很难说是好风水。
就可爱岛而言,“如果也建起一堆私人别墅来拍卖,好了,一开始可能卖得很贵,慢慢地因为岛上缺少游客,旅游业毁了,这个岛也被人们淡忘了,业主们难道还会求之不得?”张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