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的十字路口?
导语:儀司

 

在初期的模仿和重复开发之后,手握资金的电子杂志选手们变得各有侧重,发展自己的特色模式


   2003年初,于干看到了《酷乐志》。那是一份由台湾飞行网制作的产品,于干很快被这种基于flash动画的翻页多媒体读物所吸引。
    三年后,这种令人眩目的媒体形态在国内被统一称做“电子杂志”,成为大众和投资人眼中的热门概念。而于干也成为了“多媒体杂志平台服务商”XPLUS的总裁,打理着智融、联想投资、招商局富鑫的联合投资,并与凯雷投资的ZCOM和由IDG两次注资的POCO等竞争对手一起,在这块中国特有的新兴领域中体验着快速成长的烦恼与兴奋。
    “电子杂志市场在短期内经历了惊人的膨胀,而各方的商业理性却略显不足。现在投进这个行业的资源已经不少,但是市场需求却相对‘滞后’。资本成了市场最大的推动力,反过来刺激用户需求。” 于干对目前所处行业的问题毫不避讳。
    在于干看来,因为现在各家电子杂志网站都处在“绞尽脑汁”的状态,所以难免在行业中滋生出一些不健康的现象:“有时候根本就是谎话连篇,比如有公司说自己有4000多万用户,中国宽带用户才6000万呢。”
    伴随着危机感和紧绷的神经,中国大陆尚未成熟的电子杂志正在积极地谋求变化。在初期的模仿和重复开发之后,手握资金的选手们变得各有侧重,发展自己的特色模式,不断的选择和取舍接踵而至。

做平台,还是做内容?
    “我们自己一直在做内容。”POCO首席执行官姚鸿说,“在目前电子杂志的产业链上,内容制造商是相对薄弱的一环。我们必须做出榜样。”
    摄影频道起家的POCO在美术设计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原创电子杂志《POCO志》借助原有的图像资源和制作经验一炮而红,现在POCO的《POCO志》、《印象》、《味觉》依然是国内原创电子杂志的品质标杆。
    因此,当许多竞争对手愿意为广告客户免费设计副刊的时候,POCO经常敢于坚持自己10万元/册的制作费用。 姚鸿自信地说:“有的东西,只有在我们这里可以获得。”
    但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们却在急于和“内容制造者”的名头划清界限,反复声明自己的定位是不折不扣的电子杂志发行平台。
    ZCOM的策略是5%的精品杂志在公司内部制作部门完成,实现品质上控制。95%的杂志以“1万至2万元不等”的价格外包给公司外的专业工作室进行制作。“随着工作室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自己做得越来越少。”ZCOM首席执行官汪东风说。
    而XPLUS则力求将制作的包袱甩得更远一些。在与传统杂志进行合作时,对方设置专人负责电子杂志的制作,到XPLUS进行业务培训,最终,XPLUS仅负责成品的品质指导和发布。XPLUS将绝大部分电子杂志以“少则四五千,多则三四万的价格”外包给制作公司,并大力扶植民间制作团队及个人的原创杂志。
    尽管风格不同,但三家依然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积极争取传统杂志的加入,签下具有排他性质的合作协议。“我们需要那些在垂直领域做到第一名的传统杂志加盟,我们需要他们的优质素材品牌资源。”POCO首席执行官姚鸿说。

客户端:到底要不要?
    现在,要收看一本完整的电子杂志,用户必须下载并安装各个网站提供的客户端——XPLUS、ZCOM、POCO三家提供的客户端互不兼容,还有许多新生力量正各立山头。这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几乎所有电子杂志的运营者都认为客户端会成为用户在进入内容时的一道门槛。既然想做发行平台,这必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XPLUS的客户端在今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瘦身”,先从最初的20MB版本中删去了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又将2.5MB缩减至300KB左右。而POCO也将原先庞大的“POCO软件”缩减成1/3大小,并在5月份推出了100KB大小的浏览器插件。
    即便众口一词地说“从技术上看其实也可以去掉”,但客户端却从未消失过。除去以P2P技术为电子杂志网站和用户提供网络资源上的便利,以及向用户提供电子杂志管理功能,争取更大的受众群体是客户端目前最重要的使命。毕竟,以客户端占领甚至是“强占”用户的桌面早已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轻车熟路的做法。
    现在各个电子杂志网站通行的阅读方式,是在网页上提供无须下载的“预览”功能,但是看到的只是小部分内容。如果需要完整阅读的话,就必须下载客户端。
    “‘预览’其实就是随手翻翻看而已,流动性太强。而我们的客户端可以自动运行,不断弹出更新提示,让用户产生黏性。” ZCOM首席执行官汪东风说,通过客户端制造回头客,才是对电子杂志最重要的功能。
    但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并不讨人喜欢的用户体验。如今打开清除流氓软件的工具,依然可以看到某些电子杂志的客户端赫然在目,成为不可回避的“中国特色”。

广告费,然后呢?
    客户端对于电子杂志发行平台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能够获取用户数据和阅读习惯,再进行传统杂志所无法实现的新型广告投放模式。
    “过去的电子杂志封面上‘辣女’较多,那些高档品牌不会来投广告。现在我们在推‘动态插页广告’,每本电子杂志里的广告位都是动态的,依据用户资料提供不同广告内容。”XPLUS总裁于干介绍说,客户端会将每个用户在各个页面的停留时间加以记录,进而分析出每个人的消费偏好。
    ZCOM是多管齐下,争取不同类型的广告主。CEO汪东风说:“在海湾战争的时候,有‘沙漠风暴’,一下子扫平所有区域;有‘沙漠之狐’,集中力量打击某个地点;还有‘斩首行动’,只是针对某个人。单用其中一种是没法取得胜利的。”但他坦言,目前的用户基数依然不够,过于精准的广告投放尚难以操作。目前广告收入收支平衡。
    拓展电脑屏幕之外的渠道成为解决问题的良方。ZCOM与英特尔公司一起推出了机顶盒产品。POCO也已经与国内国外各一家手机制造商达成协议,在芯片中内置支持电子杂志阅读的功能。争取“极固定”和“极移动”的渠道,是目前国内电子杂志的两个主要拓展方向。
    在广告之外,电子杂志还在与企业客户进行积极的合作尝试。POCO电子杂志刚刚与上海通用汽车进行了“百万级”的合作。在活动期间,POCO将负责制作名为《HRV私享攻略》的电子副刊,通过POCO电子杂志平台发行。XPLUS也尝试在杂志中加入电话回叫等服务,借以寻求广告费之外的新利润。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