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调准备金率:是现实选择 也是权宜之计
导语:

不出市场所料,年内第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期而至。同样是提高0.5个百分点,如果说,前两次更多具有“紧缩”信号作用的话,那么,此次则属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常规操作。

观察人士认为,明年初甚至今年底,第四次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但应当看到,上调准备金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况且,准备金率本身也并非可以无止境地上调。作为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的现实选择,此举当属货币政策的权宜之计。

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源于近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今年4月以来,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及由此推动的投资过热和经济增长偏快势头,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力度明显加大:除日常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发力外,还多次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三次发行定向央行票据、两次提高基准利率等。

央行打出的这一套政策“组合拳”在9月份初见成效:信贷增速高位趋稳,投资、GDP增长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当前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上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被市场理解为是一次前瞻性调控。出于对未来国际收支顺差将给银行带来新的过剩流动性的担忧,央行未雨绸缪,在调控上打出了一定的提前量。

显然,央行已注意到,前三季度的一些经济金融数据仍不容乐观。如,1-9月,贸易顺差增长已超去年全年水平;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也超过全年预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快1.2个百分点。

一方面是国际收支顺差,产生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的根源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几家国有银行上市后资金更加充裕,超额准备金率重回3%高位,其放贷盈利的冲动有增无减。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可能再度上升。而由于我国企业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贷款增长过快意味着投资可能反弹。

从调控的效果和成本看,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冻结商业银行流动性,比加息对流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有效,比发行央行票据成本更低,不失为对冲过剩流动性的现实选择。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提高准备金率已非“猛药”,仅是回收流动性的一种方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权宜之计。它收紧流动性的作用是短期的,在外汇资金持续流入的影响下,这一政策效果将被逐步抵消。由于流动性过剩是我国经济结构内外失衡的集中反映,以“堵”而非“疏”为主的调控政策,可能引致流动性不断过剩———银行贷款持续冲动———央行接连出手收缩流动性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要从根本上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则需要汇率政策、财政和产业政策共同出击,扩大内需,减少顺差。加速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