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尚不需要“急刹车”
导语:

当前宏观形势“喜忧参半”的现象日渐明朗。“喜”的是今年以来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忧”的是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投资和信贷均有可能出现“反弹”。

13日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以及CPI数据揭示出目前我国金融运行中的三大矛盾:货币供应依然高位运行,同时CPI在低位徘徊;信贷总量下降,但中长期贷款依然快速增长;存款期限活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带来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

事实上,10月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增速略有回升,狭义货币M1仍在快速增长;人民币贷款增长保持平稳;储蓄存款有所下降,企业资金总体正常;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水平有所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从经济层面分析认为,尽管当前的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着结构不合理、环境和资源压力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

这些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既是造成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今年1至9月,贸易顺差已高达1099亿美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导致外汇储备不断积累。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增长过快。地方政府仍有较强烈的投资内在动力,企业利润增加较快,投资资金来源充裕。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施发启则建议说,下阶段,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时还不需要采取急刹车的措施,宜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使经济运行逐步降温。

但同时,施发启强调,宏观调控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综合治理;既重视总量控制,也重视结构调节;既立足于解决当期问题,也要关注一些长期深层问题,做好点刹车、预调控。

而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等种种制约因素来看,宏观调控成果仍需要进一步巩固。金融领域的“紧缩之手”仍然不可放松。

有业内人士也预测,在11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反弹趋势将可望得到遏制,但贸易顺差持续高速增长、商业银行上市引发银行放贷冲动增强、国库现金管理将一部分财政国库资金投放市场等构成的反弹冲动,将会进一步加大央行调控压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