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改革不能只盯着高储蓄
导语: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8日表示,中国老龄化问题正在变得突出,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将难以为继。目前中国储蓄率较高,财政状况良好,是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而要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创新、大胆、慷慨”,要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措施,该花钱时不能吝啬,敢于把钱用在刀刃上。

周行长点出了当前社会改革的急切点之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迫近,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之痛,呼唤着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尽快建立,这个福利体系当覆盖全社会,泽被所有国民。

然而,正如问题谁都能看到一样,解决问题的症结在哪,众人也是心知肚明——社会保障所需的资金缺口太大。截至去年底,我们的社保资产规模为2010.2亿元,离实际所需的一万亿元还差距很远,应该说缺口巨大,而且在全国社保基金中,能落实到居民个人头上的只是微乎其微。至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则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

社保体系要建立,资金缺口要填上。由谁来填?从何种渠道寻找资金?答案的第一选择当然是政府。周行长也说了,目前我们的财政状况良好,此言确实不虚。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较快,今年国内GDP生产总值将要达到20万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将超过3.8万亿元,这么大的经济总量,这么大的财力,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确实可算是“最佳时期”。

但是假如将居民的高储蓄率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前提,似乎值得商榷。数字表明:我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但同时应该认识到,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正是缘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居民对未来指数的不确定,所以不得不进行“预防性储蓄”。更遑论在这个高储蓄率的外表下,是存款的分布极不均衡,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一次病、住一次院,所谓的储蓄就得倾囊而出。

其实,早先就有过关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的声音,一方面百姓有钱不敢花,一方面社会保障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所以现在将眼光盯上了沉睡在银行里的储蓄,看起来好像名正言顺,花自己的钱,为自己的未来买保险。但很显然,我们不能将建立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转嫁到居民的存款意愿上,政府先建立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百姓才会有消费的信心,而不是先盯着百姓口袋里的救急钱,再想着补充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这样的逻辑倒错绝不是政府实施养老医保体制改革的应有思维。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风险持续扩张的时期,失业率持续攀升,收入分配差距还在拉大,因此,这是一个特别需要社会保障的时代。

最近的一则报道指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这委实是个令人担忧的警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障是带有强制性的、国家财政的“二次分配”,但在强制百姓建立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时,国家也要强制自己拿出“创新、大胆、慷慨”的改革力度,拿出“该花钱时不能吝啬,敢于把钱用在刀刃上”的气度和大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国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才能做到人人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好处。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