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吧 与海为邻
导语:唀务生活

我想我是海
    在北京,后海是许多人心中怀旧的栖息地。一片被纵横交错的胡同包藏得严严实实的水域,人车稀少,那豁然开朗的感觉又可以与世外桃源相媲美。人们都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不仅如此,在北方这个略微干燥的城市,后海的灵动和清新也成为很多来自南方水乡游子寄托思乡情结的地方。
    2003年,北京。来自第五大岛平潭的林绍宁徘徊在北京的环环线线之间,兜兜转转,还是选择了与海为邻,把目光停留在了后海,这个有着与家乡相似的美丽和清澈的地方。钟鼓楼脚下那条洗不尽铅华的烟袋斜街,从此成为林绍宁回家的第二条乡间小路。“海吧”,就在那样一条胡同里,不动声色,散发它的韵味,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迷恋不堪。

倾“海”之恋
    烟袋斜街的房子早些时候都是平房,或许是为了有个更好的视角可以看海,又或者,只是为了拓展一下自己的空间。“海吧”的主人第一个盖起了“楼房”,在平房上添置了一层阁楼,一层阳台。楼梯都是木质的,很原始的木料,没有油漆,踩上去感觉一步一步的扎实,像是走在哈里波特通往密室的楼梯上,对将要看到的景象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一楼周围的墙壁都挂着竹帘,隐约竟可以嗅到来自竹林深处的气息。竹帘上挂着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小饰品,或含蓄或抽象或特立独行。楼梯口看到的是主人钟爱的毛主席挂象,这位把“毛选”奉为圣经的主人就这样诠释着自己的个性和理想。
    二楼的空间不大,随意摆放着沙发,靠垫歪歪斜斜,围着古朴的木桌子,等着你去坐定。白色窗帘挡不住阳光和来自远处的海风,让你忍不住一直往窗外看去,最后终于按萘不住推门而出,看个清楚,不够。
    于是又上高处。看到二楼通向三楼的阳台上,隐约感受到去年圣诞欢歌笑语的痕迹,圣诞老人在那里静静守侯,是他一直从未离开,还是刚刚开始等候?
    站在海吧三楼的露天阳台,看那一湖清水荡漾,驱散心头所有的阴霾,飘扬的不只是湖边柳絮,还有你轻快舒畅的心情。
    万物复苏的春日,它绽放的,是一如江南水乡的温婉和细腻;而在寒风凛冽的季节,它呈现的,又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烈和豪放。
    夜色深沉,月色如钩,约几个朋友坐在“海吧”的露天阳台,听不远处船上的笙箫,看湖水上明明暗暗荡漾在水面的荷灯。“叮”地一声,几罐“小百威”撞在一处,祝福也好,调侃也罢,哪怕只是吹吹风,也要和你们在一起;哪怕只是叙叙旧,也要和这海景在一处。

后海迷情
    疯狂三里屯,多情后海吧。与三里屯的喧闹和恣意相比,这里的夜色多了一份沉静和内敛。有人说,后海真正打动人的是细节,市井的气息和飘香的红酒相安无事,古老的院落和时尚的潮流各得其所。
    这里的“海吧”在设计上经营上把白天和夜场有机的结合,设置了福建平潭的各种特色小吃,甜汤和点心,配上陈年的红酒。格调高雅,个性十足。当最后一抹余辉给什刹海涂上灰黑,有音乐扩散在波色滟滟的水边,美酒摇斟,香烟升腾,夜色撩人,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低扣着你的视觉神经,怎能不让人沉醉了去。
    泡在初冬的“海吧”里,它给你的感受不再是春夏那份“歌管楼台声声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的心情,初冬后海的酒吧,它让你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随之淹远,走向文化与历史的深处。如果说灯红酒绿曾是后海的昨夜,那么这份落寞与深沉则更像是后海前夜的气息,这个初冬迎面而来的寒风,适时地吹落了那些浮华与暧昧,让你寻着吧台找到了后海酒吧前夜的真实。坐在这里,能品出你心境的“四季”,这或许就是后海酒吧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海在我家
    来自海岛平潭的主人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又一场聚会,几乎所有在北京的平潭人都来过“海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更像一个自己在京城的家。
    圣诞节,让来自海岛的风情缠绕你的心情,此海,彼海,飘荡你所有的心事。一起祈祷平安快乐,又如何。在三楼的露天阳台上,堆一个雪人,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映着已经结成冰的湖面,留下这美妙的瞬间。灯火迎合着渴望轻松的心情,总有一种幸福在他处的错觉。
    走出“海吧”,漫步后海岸边,每一盏挂在檐下的幽暗的红灯笼,每一张静置于河畔的藤椅,似乎都在诱惑你去挥霍夜晚的激情与诡秘。在暗的夜里坐在后海边,所有的行人都漫不经心,清风顺着一个方向抚摸镂刻花纹的窗。两岸有灯光,隔着一片湖远望对岸, 倒映在水里,迷离了的,除了眼眸,还有心。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