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在“厨房”前加一个定语,我喜欢“魔幻厨房”。有一部同名的香港偶像电影,没看过,讲什么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这个词很好,最能概括厨房的多重特征。
魔幻一词,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时代所读的《百年孤独》,后来才知道,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魔幻与现实的矛盾结合用在“厨房”前作定语再恰当不过。
高涨的房价尽管备受舆论与政策的打压,但也带动住宅日渐突出其本源性功用:不仅仅是生存寄居之所,而且是休憩的港湾、享受的私密空间。而厨房则是居室中最独特、不可或缺的空间。在大量单身公寓的设计中,客厅与卧室可以合二为一,厨房绝对不能凑合。大体的原因是,住宅的厅、卧、卫都属于消费性空间,唯有厨房属于生产性空间。
厨房的生产性特点却又完全不同于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几千年一来,一直是男人的天下,而家庭厨房的生产一直由女人主导。这一分工印证了女权主义者的结论:男人是自私的,女人是无私的。男人主导的社会化生产可以量化,有高低不等的报酬,而家庭厨房的生产完全无法统计其产值。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现象是:大量的职业厨师是男人,而家庭厨房的操盘手是女人。
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终于在现代社会将一大批男人逼向厨房,但是“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胃”依然使女性不敢放松对厨艺的精益求精。梁实秋先生是走向厨房的名人之一,不过,梁先生享受厨房快乐的环节是做菜的所有原材料一应俱备之后,炒菜的环节。男人,即便希望体验厨房的快乐,仍然只愿意做最具成果的环节。在所有教人做菜的电视节目中,我仍然比较喜欢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美女私房菜》,虽然没有大厨的专业,但是养眼,而且尤其符合大众对于厨房生产性分工的定位。
信奉基督的人士在用餐之前都会祷告:感谢主赐给我们丰盛的美食。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在吃过饭,收拾锅碗灶台之后,总会拿出在一个盛有香油、置有灯芯的小碗,点亮灯芯敬灶神。对于赐我们食物的上天,我们心存感激,而对于现实生活中日日忙碌于厨房的人,是否应该有更现实的感激。
所以,在今天,据说女权运动在社会化生产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之后,重新划分家庭厨房的分工成为女权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著名的人生哲理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在临死前对阿甘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糖是什么滋味。
房的魔幻也在于,原生态的生鲜蔬果被一一输入厨房,从厨房中输出的是养眼养胃的美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道菜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