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与国际标准“撞线”
导语:

中国巨大的信用卡市场,成为了国际信用卡组织瞄准之地——他们预期在未来的10年中国信用卡市场收入超过50亿美金。
    同时,在过去的5年,中国的本土品牌——中国银联也开始大举扩张,不仅跟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都有深入合作,而且在海外,特别是港澳地区市场也开始壮大自己的力量。
    伴随着银联的壮大和外资信用卡组织深入中国腹地,二者之间的正面竞争已经开始,而信用卡的市场规则,也在中外资信用卡组织的竞争与合作中慢慢建立并趋向成熟。


信用卡市场占领
    目前,中国银联正在全力推行自己的标准卡。到今年9月底,申请银联BIN号的银行已经达到172家,其中已经发银联标准卡的机构达138家。
    发展背后还有制约。今年上半年,银联希望限制一卡双币信用卡的规模,从而全面推行自己的银联标准卡。目前,一卡双币的规模限制已经获得了央行的赞同。
    最近, VISA”国际组织副总裁李胜表示,VISA”正在就明年对发卡行收费项目的调整制定具体方案,调价是为了配合VISA”全球重组与公开上市,为股东谋求更多的回报。据悉,VISA”已就具体调价项目及调价幅度提请董事会并获通过,并初定于2007年4月正式实施。
    去年VISA”在中国交易额是153亿美金,1200亿人民币,收入是2600万美金,大概2亿人民币。
    国际银行卡组织在中国获得如此高的收入,也并非轻而易举。
    此前, VISA”投入1亿美元购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品牌独家使用权,其投入的广告费将可能高达5亿美元。VISA”去年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用是2亿元,而MASTER在中国的广告费用也高达5000万。
    归纳起来国际银行卡组织的中国营销手段为三种:一是以承担营销费的方式给商业银行反佣,目前,一张信用卡的营销费用已经从5年前的几十元,上升到现在的几百元;二是,以提供商户资源(例如国外的高尔夫、优惠商店等)、技术系统培训,请商业银行的高层出国考察等方式给商业银行不同程度的“好处”;三是,借助各商业银行卡中心的外籍高管的天然联系来加强合作。
    当然,对此银联方面也似乎毫不示弱。不仅利用自己与央行的关系,来取得高层政策有利地位,比如限制双币卡;在奥运赞助权问题上进行斡旋;积极争取跨行查询等,而且开始拓展自己的海外生存空间,争取“在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刷银联卡”。


改变与建立
    事实上,在2001年之前,中国的信用卡转接业务一直都是由外资银行卡组织把持。从1985年中行发行第一张万事达,20年间,外资信用卡组织确实给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经验,甚至包括双币卡的国际受理。
    不过,在国内,这些国际信用卡组织也在无偿使用银联的网络。目前,银联控股的Pos机,具有产权的Pos机就有30万台。VISA、万事达没有Pos的,在这些POS机上进行的“4”“5”BIN号的交易,属于无偿用了银联的网络。
    而在中外资信用卡组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架构中,中国的信用卡市场的受理环境却在迅猛发展,特别是从2001年底银联成立之后。
    从1985年开始中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到银联成立以前也就是2001年底, Pos机15万台左右,ATM也就4万台左右。到2006年3季度,全国有特约商户48.2万家,Pos是75.5万台,那就比银联成立之前的2001年底,这三个数字分别增长了218%; Pos增长了163%; ATM增长了143%。
    “可以说今天的银联的很多技术都是从VISA那里引进的。是他们从观念上缔造了银联。他们把国际化的信用卡市场拓展带到了中国,比如给商业银行高额的营销费用;不惜成本地拓展信用卡市场的规模; 数据转接备份等。”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扩大,银联的收入大幅度的上升。2002年银联成立之后收入为2亿,2003年4亿,2004年7个亿,2005年9个亿,2006年将可能达到12个亿。
    “但是这一数字相比VISA”全球一年50个亿, 万事达去年30几个亿来说,还是微不足道。”中国银联助理总裁卫国表示。
    伴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的加大,外资信用卡组织必然会加大对市场的渗透,信用卡组织之间面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也将最终形成一家到两家垄断占有的态势。

相关新闻:

银行业:“雷区”变“富矿”

保险:混业领跑者

股市:五年沉寂与勃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