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本融资渐成主流
导语:2006 年,中国企业有史以来第一次从资本市场取得超过20%的外部融资。这暗示着尽管仍存在很多问题,大陆融资的单一本质正在发生变化。

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本市场——这是渣打银行最新的报告中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评价。
    “根据我们的推算,在2006 年,中国企业有史以来第一次从资本市场,而不是借助银行贷款取得超过20%的外部融资。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成就,暗示着尽管仍存在很多问题,大陆融资的单一本质正在发生变化。”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Stephen Green解释说,不过,“2006 年新股融资量的大部分是在海外进行的,大多数在中国香港,如中国工商银行(ICBC)10月在香港共筹资156 亿美元。但尽管如此,形势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是如何炼成的?经历了如此的巅峰,2007年是否会沉入低谷呢?   
新股狂飙
    渣打银行称,2006 年通过股票上市, 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票据的融资金额达到8060 亿元人民币(1030 亿美元)(不包括私募股本和风险资本)。同时,尽管银行贷款仍保持主导地位,但近期这种主导地位正在减弱。相比2005年的85%,2006 年只有79%的企业外部融资来自银行贷款。
    其中的原因,Stephen Green归结为两点:首先是企业短期融资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实际上,“这个市场所提供的融资种类——短期营运资本——正是银行能较好和容易提供的。中国的银行承担了各类融资的责任——从现金到启动30年期的投资项目资金。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将长期投资项目的融资较少依赖于银行贷款,但这需要长期企业债市有更多的改进。”Stephen Green称。
    另一个原因就是2006年6 月新股上市重新开始。Stephen Green称,2006年通过新股上市和再融资筹集资金4380 亿元人民币(560 亿美元)。“股票融资对企业的长期增长是更为合适的资金筹集方式。股市近期不断走高,目前,每周大约有700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新股上市被锁定。市场预期在2007 年将有一些大型的‘蓝筹股’上市。交通银行,中国平安,中石油,中国移动,和其它一些大型国营企业都计划于2007 年在国内上市,融资额将达到1110 亿至1500 亿元人民币(140 亿到190 亿美元)。”
    香港市场的情况和国内类似,2006年香港的资本市场在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总市值及成交金额等多个方面都刷新了纪录。去年通过首次公开招股集资的总金额达到港币3422亿元的历史高位,比2005年的港币1915亿元高出79%。
    在港交所主板新上市的国企股由2005年的9家增至2006年的17家。2006年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有两成九是国企,比2005年的一成半有显著增加。
    普华永道资本市场服务组合伙人陈朝光表示:“由于预期中国经济增长及人民币资产升值仍将持续,国际及本地投资者对内地企业股票的强烈需求成为推动香港股票市场创出多项新纪录的动力。截至目前,大部分的投资者都能够从首次公开招股认购中获利。”
    2006年,通过首次公开招股活动集资的总额,相当于截至2006年12月20日香港股市集资总额(港币5040亿元) 的66% (2005年则为59%) ,其余的34%主要来自于已上市公司的配股、供股权发行及代价发行活动。
    “大陆企业这种融资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健康的趋势。过分依赖间接融资(银行贷款)风险太大,同时也局限了公司管理的提高,直接融资(如发行新股上市)有助于为董事会引入新的股东,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而加强公司管理,尽管有许多公司上市后管理并没有得到提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牛市只集中在大约1400 家上市公司中的150 到200 家而已。”Stephen Green评价说。
2007仍是好年头
    普华永道预计2007年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可达港币1500亿元。和2006年的3422亿元相比,这个数字仅仅是一半不到。
    对此,普华永道审计业务合伙人孙宝源承认,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巨型企业的招股活动,但“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帮助大量中国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当中,不少正寻找在股市集资的机会。即使没有‘巨型企业’的招股活动,我们预计2007年仍有大型及优质的上市集资活动,主要会来自国内的金融、房地产及零售和消费品行业”。
    普华永道预计,2007年通过首次公开招股集资的公司数目将达70家,但由于缺乏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巨型企业”招股活动,集资总额可能会稍逊。该两大银行于2006年在香港的集资额合计港币2116亿元,占去年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的62%。两行并先后在内地发行A股共集资666亿元人民币。
    瑞银集团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蔡洪平则强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并不意味着“最后的晚餐”,事实上,资本市场上还有许多机会。
    普华永道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对此认同说:“具有规模的国企仍倾向于通过香港的集资渠道引入国际资金以及改善管理质量,所以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将同步发展。我们认为2007年香港首次公开上市集资额将会达到1500亿元港币,而在国内,我们认为2007年的首次公开上市集资额将会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
    也有利好的消息,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将会使94%的海外上市中资企业受益,并预料从2008年起这些企业的总体税后年收益将由于税改而上升6个百分点。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相关议案已经提交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有望从2008年初实施。
    马骏表示:“我们预计石油、电信、银行和大部分采矿行业的国内公司将成为税制统一的主要受益者,但部分非科技行业的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可能面临不利影响。”
    至于对市场的影响,马骏指出,“预料所得税并轨、强劲的每股收益(EPS)增长、政策风险的降低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走向宽松等因素都将在近期内继续支持H股市场。”
    Stephen Green对2007国内资本市场表示谨慎看好。他认为市场现如同处在一个困惑的境地。中国近期股市的表现是否验证了我们的观点:2007 年国内需求将和2006 年一样强劲(企业盈利甚至会更高)?或者反映了另一个现实:中国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不能通过银行体系流走, 就不得不流向其它领域,所以最近股市才如此兴旺?
    面对这样一个境况,我们有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认为两种解释都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股市在2007 年要面对两大风险:一是资金流入将减缓,二是企业表现将令人失望。但对于那些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人来说,2007 年保证是一个好年头,因为资本市场已经开始为负担过重的银行系统分担压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