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吗?
导语:港府为解决传统优势迅速弱化、金融中心地位可能被边缘化的危机,正积极求变,要解决金融业的单向发展,开拓商品期货市场是其中一条出路。

去年香港举办《“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建议香港应再度成立商品期货市场,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此建议源于内地近年经济增长强劲,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原材料需求量愈来愈庞大。《经济学人》于2006年9月16日刊登的世界经济调查中指出,中国内地由2000年起,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铁的需求量已占全球的25%。在面对庞大需求以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落的大前提下,商品期货买卖对稳定生产成本,甚至影响原材料的定价权都有正面帮助,所以商品期货应有其市场。

香港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背景


   近年来,港府为解决传统优势迅速弱化、金融中心地位可能被边缘化的危机,正积极求变,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其金融业务,以维持香港的竞争力。以往香港只着重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其它金融产品发展上,未能与同区的新加坡同步,例如在债券及外汇市场,香港便远远落后于新加坡。要解决香港在金融业的单向发展,开拓商品期货市场是其中一条出路。
    在香港成立商品期货市场,其实不算什么崭新概念。早见于1977年,香港商品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的前身)曾推出棉花、原糖、黄豆和黄金四种商品期货合约,但基于当时本港和国际参与者对此类期货合约需求不大,商品期货交易在1981年至1999年间陆续被终止。重新考虑设立商品期货市场,理由在于现在新兴市场迅速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在这些新兴市场中,交易商品期货的确有发展空间,而借着内地的天然资源及自身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香港确实有条件成立商品期货市场。   

发展香港商品期货市场
所要面对的挑战


    要发展香港的商品期货市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内地与香港两地必须互相配合,除了要解决两者本身的技术性问题外,还要面对外界市场的挑战。
    香港在设立商品期货市场所要面对的挑战,大致上可分为四点:(一)内地外汇管制和资本账的未开放;(二)与内地期货交易所的竞争;(三)基建设施的配合;(四)本港人才的需求。以下将逐点深入探讨:
    (一)内地资本账未开放
    内地资本账未开放乃香港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内地未开放资本账,意思是未解除对资本交易的管制;对有关资本交易的外汇进出亦有严格监管,现时内地并没有既定开放资本账的时间表,只是推出有限度的投资措施,如合资格本地机构投资者(QDII)及合资境外投资者(QFII)等。
    如前文所述,内地对商品需求庞大,可以预期内地的期货商和生产商,将会是香港商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国内的外汇管制和未开放的资本账,促使他们未能全面参与其中。因为人民币未能自由兑换,期货市场亦会以港元或美元报价及清算,但也间接令内地有兴趣人士无法参与。其实早前港交所已与上海交易所共同研究发展石油期货的可能性,但最终亦因外汇管制和结算而使被迫搁置计划。
    (二)与内地期货交易所的竞争
    现时内地已有三个商品期货交易所:分别是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及郑州商品交易所,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规模最大,在2004年的交易量已名列全球第二位,亦是全球第二大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香港这个后起之秀,要与这三个内地市场争一日之长短,必须具有优胜之处。在这方面,香港胜在拥有完善的法治制度,在国际金融市场有一定的信誉和口碑,加强了国际投资者对本港市场的信心。此外内地的三个期交所均采用人民币交易。在港设立的期交所则会以港元或美元交易,在海外采购商品有一定的优势,而香港在信息科技方面亦比内地发达,发展国际交易平台的经验较为丰富。
    (三)基建设施的配合
    在建设商品期货市场的话题上,有意见认为香港应设实物交收的功能。要在本港进行实物交收的功能,必须拥有完善的基建设施,以便储存、管理、运送有关货物。另一个选择是,香港的期货合约可以订明在内地交收,在设有完善基建的内地港口进行交收及一切附带程序,如验收及公证服务等,此举不但能减低营运成本,更方便了国内的买家。或许更简单的是采用“不交割”式的期货买卖,毕竟在香港进行实物交收的成本太高,用内地港口交收又牵涉到和内地商讨和合作,过程或许存在变量。
(四)香港人才的需求
    香港在金融期货方面经验丰富,但缺乏拥有商品期货市场经验的专家,以及对环球商品市场的认识。既然要重点发展新市场,香港必须招揽有关人才,营运期货交易所和研制更多新产品,以满足市场上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在迫切成立期货市场且未有足够时间培养有关人才的条件下,从外地输入专才是不能避免的。   

市场上的竞争


    除了以上的挑战外,香港在发展商品期货上亦要面对其它市场的竞争。现时世界各地商品期货市场正迅速发展,推出的产品日新月异,其中尤以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最具威胁。
    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是全球最大及产品种类最多的金融交易所,其成功之处在于不断求变,设计不同产品以满足市场上的不同需要,其交易的期货和期权产品包括商品、股指、外汇和利率等,亦刚刚推出了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最近CME宣布在港设立亚太区总部,目的是要更接近亚洲市场。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及新加坡交易所(SGX)
    新加坡早已拥有自己的商品交易所,即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但其交易量近年不断下降。而新加坡交易所(SGX)趁势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共同成立JADE(Joint Asian Derivative Exchange)商品交易所,借此推出主攻亚太区的期货商品。这个跨地域的商品交易所,很有潜力成为亚太区第一的商品交易场。  
总结
    环观世界各地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可见期货需求正不断扩张,而香港想成为亚太区首屈一指的期货市场,仍有一定的优势,香港必须在内地的支持下才会事半功倍,香港应快马加鞭,别让这个黄金机会白白落于别人手中。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