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并非大国之道
导语:韩国《朝鲜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过分陷入‘帝国回忆’,会让邻国人感到有些不安”。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中国是全世界拥有最多电视剧观众的国家。在当下中国,没有人否认电视传播对社会意识形态、对公众价值观的塑造力量。于是,央视一套正在黄金时间播出的82集电视剧《贞观长歌》,成为大众文化热点并不奇怪。但很多人将这一电视剧的播出理解为符合大国崛起精神,是与纪录片《大国崛起》相呼应,则有些不可理喻。
    《贞观长歌》导演吴子牛并不讳言自己对唐朝文治武攻的崇拜。他认为,“贞观之治”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一次不折不扣的伟大崛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甘沉沦的精神,对这种民族精神的歌颂,成为了创作《贞观长歌》的着力点。他说,“在中华民族迎来一次新的伟大崛起的今天,观众更期待的一定是最能够传输力量鼓舞人心激扬士气的作品,因为,中国人近代历经的民族苦难实在太多了,期待这样的民族复兴的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
    吴子牛是导演,不是政治家,他不知道这样的表述居然会引起韩国舆论的关注。韩国《朝鲜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过分陷入‘帝国回忆’,会让邻国人感到有些不安”。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在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中,固然一直存在政治、资本和个人表达等各种力量的博弈,但吴子牛是第五代导演,托古喻今是这一代人的集体潜意识,无须什么“授意”。说到底,《贞观长歌》更多的还是一些影视人的自我期许、自觉作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贞观长歌》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热点,一定是契合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在这里,人们将社会角色关系对应为艺术角色关系,往往从中感受到强权意志的快感。可以说,《贞观长歌》提供了一个满足民族自信的巨大空间,激发出一种对强者的缅怀与召唤心态。人们缅怀盛世气象,于是皇帝的合法性就没有了问题。如此逻辑内化于人心,大众文化便完成了对历史的再塑造,继而完成了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输送。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但与上述《贞观长歌》自身的局限性相比,该剧播到后期时那些纷至沓来的尖锐批评,更值得我们重视。比如有人说:“什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都出来了,什么尔虞我诈、两面三刀都出来了,通篇都是阴谋!阴谋!阴谋!硬生生的把大唐写成了一个诡异没落的清朝朝廷!活脱脱一个穿越时空的清朝版大唐!这哪里是一个自信、开放、兼容并包、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大唐!贞观岂能如此长歌!!这难道就是《贞观长歌》想表现和宣传的主题么?”还有人质问,《贞观长歌》千方百计地回避唐朝对外扩张、称雄天下的“伟大历史”,居心何在?
    看来,人们是不容许将唐太宗与另一些腐朽、残暴的封建帝王相提并论的。大家都知道贞观年间,国泰民安,万邦来朝,对这样的帝王,必须恭颂如仪,方是爱国志士。殊不知,贞观之治不过“洽遇时会”(黄仁宇语):既有北魏以来之均田、租庸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府兵(预备役),又有隋朝开设的南北运河和考试制度,上下草创,皇权制度安排相对合理,“对唐宋间保持其继续开放继续增长的趋势,有真切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为历史家艳称的封建王朝,终究不是一个真正的开明、开放时代。李世民之残暴、狭隘、醉心权术,不亚于任何一个封建帝王,其逼父退位、杀戮兄弟(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十个侄子也被株连),即使在后世封建王朝,也被视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姑且不说。且说其为千古称颂的从谏如流,恐怕也是做给人看的,否则为什么在魏征死后还要下令把他的墓碑推倒、把他的尸体刨出来鞭笞、把他的家人发配边疆?为什么还要“赐”忠直敢言的刘洎自杀?贞观年间,国力强盛,但人民不堪徭役,自残肢体,流离失所,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已自称徭役“似不下隋时”。至其晚年,“骄暴之习,卒难尽免”,穷兵黩武,连年征战,海内虚耗,社会动乱。最后,他也追求长生、服食丹药,已与昏庸的帝王们并无二致。
    那些伟大的强人,往往在唤醒我们沉睡的欲望之时,同时抑制了我们感受历史真相的能力。实际上,所谓大唐盛世,纵然星汉灿烂、气象万千,也不过百年而已,实为中国历史周期律中之一节点,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均衡的制度安排并将其契约化、法治化,即使创造出了举世无双的物质财富,也不可能保障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果统治者与被治者之间没有契约关系,极端的权力就永远是变乱的渊薮。在一个缺乏刚性制衡体系约束的社会,生活关系被强权主宰,暴力思维就时刻会跳出来取代和谐思想。如果这样,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隐藏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就越多。
    所以,“贞观之治”并无什么治国秘诀,更多的其实是教训。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已证明,没有宪法政治,没有可靠的产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持久深化,程序正义最终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久性。当今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崛起模式正在走向同质化,经验都是明摆在那里,我们谈论大国崛起,还是应该从历史盛世情结与“统治术”中超越出来,睁眼看世界,取法乎上。(本报评论员 仲伟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