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泡沫”中的个人机会
导语: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将股市泡沫论“推到”高潮时,中国股市曾出现短暂的大幅下挫。

    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将股市泡沫论“推到”高潮时,中国股市曾出现短暂的大幅下挫,随后,当这些言论被证明属于传播时出现的技术错误时,股市重新恢复了活跃和火热。不过,对于股市泡沫的争论并没有休止。
    经济学人担心泡沫,实质上是担心泡沫一旦破灭对宏观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如果宏观政策不能有效平滑经济周期,任由泡沫膨胀,最终整个经济体要为泡沫买单。
    当一个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形态逐渐转变、货币升值、流动性泛滥等多个因素叠加效用之下,尤其是居民财富支配能力大幅提高,消费资产淡出资产主角,其他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变成强烈需求之下,土地、房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甚至泡沫化就成为必然。
    而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所以,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井喷几乎也是一种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我们看到,周边有限的几个从新兴经济体转变为成熟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进程中都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
    不同在于,过去经济学界有人认为,股市和楼市之间存在着跷跷板效应,也就是说,在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股市火爆,则流向楼市的资金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过去几年里,资金终归有限,因此,股市、楼市局部存在着跷跷板现象,而这些资金多以社会富裕资金(或游资)形态在出现,它掌握的范畴也局限于少部分群体。而今的情况似乎与过去显然不同。
    不仅是外资的涌入。应该承认,对外资的偏见还是存在的,追逐甚至赌博货币升值溢价的外资只是一部分,还有不少是与中国经济包括实体经济共同成长的。更多的资金来自于居民财富增长。当然,还有因支付方式以及隐性货币发行带来的流动性。
    总之,流动性泛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现阶段的显形特征,这也预示了中国经济正由产业主导向金融主导的转变。对于个人而言,在这样的变局中,如果其资产不以房产、股票等金融资产作为主要构成,个人资产的贬值几乎是肯定的。这种类泡沫化的增值并不代表购买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多只会起到保值作用。
    因此,从个人资产配置的角度,无论是泡沫已经存在或者正在形成,配置房产、股票等等都不失之为明智的选择。当然,更为聪明的办法是能把握这些资产本身的周期进行策略性交易。
    这并不等于我们在鼓吹泡沫,这只是作为身处新兴市场中的个人出于经济理性所做的合理选择。我们认为,需要关注资产泡沫化的趋势,并研究它对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我们相信,这也应该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的考虑项。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