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生活
导语:素食文化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除了宗教传统,我们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公平等。前几年到素食餐厅的多是佛教徒,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健康或环境的原因成为素食者。

    “天厨妙香”素食餐厅开在北京清华创业大厦,名字便透着几分清雅。如果经常到这个地方吃饭,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逢年过节,几位居士请和尚共进午餐;平日里,白领和上班族会来吃工作餐;学生们定期到这里聚会;高校老师当这里是第二食堂;而来用餐的老外也绝不在少数。
    素食文化正在超越地域、民族、信仰等天然屏障,在全球悄然传播:1/6的英国人已经或正在考虑成为素食者,饱受争议的麦当劳在英国开始供应素食汉堡;美国因为有着10%的素食人群,所以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找得到素食餐厅;德国俨然是一个素食大国,素食连锁店遍布大街小巷;台湾全岛素食者已经超过200万……
    素食主义不是什么新名词。但成为一名素食者的故事可能像日渐庞大的素食人群的数量一样多。在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除了宗教传统,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些说法是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公平等等。中国也不例外。“天厨妙香”的一南说,前几年到素食餐厅的多是佛教徒,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健康或者环境的原因成为了素食者。而素食者,也分为四类:一是“全素素食”,不吃所有动物和与动物有关的食物;二是“蛋奶素食”,在动物性食物中只吃蛋和牛奶;三是 “奶素食”,除牛奶外所有动物性食物均不食用;四是“果素”,除摄取水果、核桃、橄榄油外,其他食物均不食用。


历史上的素食主义
    “Vegetarian”(素食)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Vegetus,意思是“完整、新鲜、生气蓬勃”。如果遇到一个素食主义者,通常情况下,他会信手拈来一串人名,达·芬奇、爱因斯坦、肖伯纳、达斯丁·霍夫曼、卡尔·刘易斯,这些名人都在其列,因为他们都吃素。
    说起人类的素食史,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公元前六世纪,这位著名的勾股定理的创立者,因为相信“灵魂可以轮回”,主张吃素和和平主义。之后漫长的古罗马统治时期,基督教各宗派的信仰者、犹太人,都认为肉食是一种残暴行为而禁戒肉食。尽管当今大部分的基督教徒已不再信奉素食主义,但仍然有一些宗派恪守教义,禁食鱼、肉和蛋。
    中国最早主张素食并非源于宗教。根据王子辉先生在1996年撰写的《素食说略》,由于敬畏鬼神和祭拜祖先,在祭祀活动中,才引出了斋戒素食的制度和习惯。但佛教传入之后,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食烹饪才得以发展起来,也相应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学说中的“六道轮回”,也被用来阐释“斋戒”。
    正是因为大多数宗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这也难怪人们但凡遇到素食者,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信奉某种宗教。事实上,素食的原因,并不完全需要宗教传统的支持。十八世纪以来的素食运动,就打出了另一面“动物保护”的旗帜。
    当时美国有位学者福克斯,曾经大张旗鼓地为动物实验呐喊助威,他撰写的《动物实验的理由》一书让制药公司欢呼雀跃。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事隔不久,福克斯却峰回路转地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他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素食的历史与哲学背景,进行了完全的自我批判,写出了观点截然相反的《深层素食主义》,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医疗保健等各种角度,面面俱到地证明“素食有理”,乃至下了结论——“人们必须断绝肉食”。初版于1975年,由Peter Signer撰写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书,展现了人们对待动物的可怕过程,更成为西方素食者的宣言和“动物保护运动的圣经”。
    很多人走上素食之路,很可能就是受到一本书的影响。
素食与健康
    在西方,你很容易看到,无荤食物包装上印着“素食者可食”的绿叶标志,或者“素食协会通过”的树苗标志;普通餐馆的广告也写着“具有大量素食选择”,菜单上的“V”字表示这是道素菜。
    据了解,大约有一半的美国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每周都需要用药物来缓解病痛;而超过一亿的美国人胆固醇水平过高。在中国,永远不会缺少吃的惊喜和发现,但也带来“文明病”日渐年轻化的趋势,不少人正是一面吃着烤肉、鸡蛋,一面吃降胆固醇的药物。
    康奈尔大学的坎贝尔教授,曾主管了被《纽约时报》称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饮食与得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这是1983到1989年间,由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以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展的一项调研项目,在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坎贝尔由此撰写了一本科普型读物《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新近译为中文出版。其中一个明确观点就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最直接的说法,也就是“少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
    中国人讲求的是中庸之道,坎贝尔教授的研究结论,也正迎合了这一点,回应了一些人因为“严格素食”可能带来的“矫枉过正”,而继续为“素食=健康”画上大大的问号。实际上,事实往往并非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不一定人人身体力行素食生活,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接受“素食或者以素食为主更健康”的观念。与此相呼应的是,不少人吃素也并非完全禁荤,而是逐步加大素食在饮食中的比例。毕竟所有人追求的都是“均衡饮食”。
素食让人心理没有负担

“天厨妙香”餐厅


    正午时分,“天厨妙香”门前,食客络绎不绝地进出,等待的人前后顾盼。稍微了解行情的人都知道,就在几年前,素菜都还是一桩不好做的生意,因为客源不足倒闭的不在少数。后来的人都说,非典是个转折点。“天厨妙香”正是那会儿建立的。当时开在朝阳区育慧西里小区,往来的食客多集中于佛教徒。搬到清华这边来以后,一南有意淡化了宗教色彩,书架上取阅的书也多与饮食健康相关,“素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不仅仅源于宗教。我们定位的是所有喜欢素食和素食文化的人。”
    在国内,恰恰是高校学生这个群体成了现代素食推广的先锋。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北大素食协会前任会长张丽萍,算得上是这两年国内素食文化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2000年5月,北大素食协会正式成立的时候,全北京只有三家素食馆。张丽萍发起建立了北大食堂第一个全素窗口,联络素食者到京城各大素食馆品尝素食,约请同为素食者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到高校分享心得,还穿针引线地促成了复旦大学素食协会和中山大学素食协会的建立,成了京城素食圈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素食是让人心里没有负担的饮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是因为宗教,而是喜欢素食,觉得这是很好的生活饮食方式。”张丽萍说。
    往往是我们生活的文化氛围决定了我们的饮食偏好和习惯。以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层,由于受到西方新潮生活方式的浸染,吃素也渐渐被贴上了“时尚”标签。虽说中国的麦当劳还没有素食汉堡卖,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素食理念,尝试素食餐厅。“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的成立,素食餐厅的涌现,以“齐善”为主的“仿荤食品”生产商的层出不穷,网上的“中国素食者之家”等网站和个人博客,都在成为推动国内素食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
链接:部分素餐网站:
中华素食网:www.chinavegan.com
中国食疗网素食频道:
www.shiliao.com.cn/pg/569
全球素食网:www.vegeworld.com.cn
中国素食联盟:www.cvu.org.cn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