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湘菜在北京颇有市场,剁椒鱼头、酸豆角炒肉泥、红烧肉等家常菜固然耳熟能详,辛辣刺激的干锅菜之类也很得食客青睐。
其实,湘菜并非单纯辛辣,而是“在质感和味感上注重鲜香酥软;在制作上以炒、蒸、溜见称。特点是集酸、辣、咸、甜、焦、香、鲜、嫩为一体,而以酸、辣、鲜、嫩为主。”(《中国烹饪百科全书》)
我去过湖南,不要说长沙,就是湘潭,也只是多用腌酸、腊味,并非一味燥辣。
民国初年,京城就有湘菜馆,而曲园酒楼是而今硕果仅存的老字号。
据《老饕漫笔》作者赵珩先生回忆:“四五十年代当红的湘菜馆,首推曲园酒楼。‘曲园’开设在西单北大街路西,门面不大,弄堂且深,穿过一条窄长的过道,才能进入店堂。“曲园”意即“曲宴之园”,古时‘曲宴’多谓私宴,曹植《赠丁廙》诗‘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即是此意。
“‘曲园’出品,也属湘菜正宗,昔时白石老人居西城跨车胡同,最爱在‘曲园’饮宴,记得五六十年代在‘曲园’吃饭,四壁有不少白石老人真迹,这在当时也算不得什么。此外还有其他湘中闻人的墨迹,可见‘曲园’与当时文化界渊源之深。”
为寻京华湘味正宗,来到“曲园”,尝罢两道满意的菜肴,才请出厨师长。谁知张景严师傅不善言谈,只好约定后会,请张师傅亲自操刀。
子龙脱袍:其实就是熘炒鳝丝,以鳝鱼为“小龙”——“子龙”,“脱袍”言去皮而已。但没想到去皮的鳝丝会有如此的口感——软滑酥嫩,肯定是活杀的;香菜梗几乎全生,自然脆嫩;香菜的清爽辛香,辅之以蒜香、胡椒香,可祛除鳝鱼的腥气;胡椒的辣味淡淡的,不会麻痹味蕾,恰好衬托出鳝鱼清淡的鲜香。
酸辣肚尖: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猪肚只选最厚的肚尖,两面打十字花刀,色泽银红,紧汁亮芡,酸辣脆嫩,厚实绵软,略带嚼头,毫无脏器味;酸味主要来自泡胡萝卜碎,比单纯的醋酸味要醇厚鲜美得多。
红煨驼掌:红煨熊掌是湘中名菜,原料珍贵,从发制到煨熟,很吃功夫;如今保护动物,故代之以驼掌。熊掌也好,驼掌也罢,最难除去腥臊之味——此菜些许异味皆无,肥厚丰腴,皮、筋俱软烂滑腻,口味醇浓咸鲜,几乎黏唇。
凤筋龙爪:是张师傅的创新菜,脱胎于传统菜烧甲鱼裙爪。同样含有胶质,鸡脚筋的口感稍脆,甲鱼脚的口感却是细滑粘润;前者的口味酸辣,后者的口味咸鲜——互相调剂,可免单调。
干贝冬瓜:干贝冬瓜球是传统菜肴,可惜干贝丝散处汁中,不易吃到,把冬瓜做成小盏,内瓤干贝丝,不仅干贝不会浪费,冬瓜也易熟入味,酥烂清鲜。
东安子鸡:是“曲园”的招牌菜之一,传说始于唐代,取嫩鸡腿煮后带皮切条,再炒;汁芡红亮,肉质香紧脆嫩,咸甜适口,酸辣兼备,略带花椒的麻香。酒饭两宜。
洞庭莲藕:创新汤菜。竹荪内瓤入海鲜泥子,以香菜梗扎成莲藕形,配嫩油菜心、海参片,以鸡清汤隔水蒸熟。竹荪雪白沙脆,泥子细滑,菜心翠绿,海参乌亮软脆,汤极清鲜。意境、口味俱清淡,清新,清远,喜好酷辣刺激的人绝不会认为是湘菜。
张景严
曲园酒楼厨师长。1993年获全国烹饪大赛金牌。1998年获北京烹饪大赛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