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究竟是不是黑茶
李冰
2007-03-12 15:08
订阅

我知道这篇文章一发,有一些滇籍“专家”、爱普人、利益集团会为之大哗,因为我的观点:普洱茶就是黑茶的一种。

前些时候,少数“普洱茶人”提出一个观点:普洱茶不是黑茶,应在茶的分类上单列。这个观点也得到相当茶人的赞同。当然,赞同的原因各不相同,此不赘述。以下文章,其观点颇有代表性,摘要如下:

“黑茶是以小叶种茶树粗老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初制毛茶;普洱茶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自然发酵陈化,或人工渥堆后发酵而制成的再加工茶类。

黑茶与普洱茶的外形,内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黑茶主要做成紧压茶供边销,属于边销茶;普洱茶有各种规格的散茶和各种形状的紧压茶,可供边销、内销和外销。

以下材料足以说明,普洱茶不是黑茶。

普洱茶六奇

1.产地奇:经历了由地名命名而发展为专门茶类的一种茶叶。普洱茶原是产于云南普洱府所在地,并在普洱集散的茶叶。

2.品种奇:茶树鲜叶为普洱茶变种,即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

3.原料奇: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成。后发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放,长时间的缓慢自然发酵,这样变成的普洱茶,叫传统普洱茶;一种是用晒青毛茶经过人工促成后发酵办法生产的普洱茶及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普洱茶,叫现代普洱茶或熟普。

4.形状奇:普洱茶除散茶外,紧压成型的普洱茶有各种形状,有如小药丸、圆球、象棋、沱茶、圆饼;大如南瓜、巨型饼、树筒、屏风、大匾等等。

5.品质奇: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与茶贵新、酒贵陈的特点背道而驰。如储存保管得当,可储存一百年左右。

6.饮用奇:如在茶馆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可泡20泡。

云南普洱茶的上述特点,也使普洱茶成为可具收藏鉴赏的古董,这是任何茶类都不具备的特性。因此,普洱茶完全有资格,也完全应当成为一种独立的茶类,即普洱茶类。

根据《中国茶叶大词典》对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的定义,基本茶类是茶鲜叶经过不同制造过程形成的不同品质成品茶的类别。再加工茶类是以基本茶类的茶叶原料经再加工而形成的茶叶产品。普洱茶是以基本茶类中的晒青绿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后发酵而形成的再加工产品,因此,不能归于黑茶类。根据陈椽教授编著《茶叶通史》中对茶叶分类的理论:“茶叶分类应该以制茶方法为基础。从这种茶类演变到那种茶类,制法逐渐革新、变化,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了许多品质不同,但却相近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了一定时候,就成为一种新茶类。

从茶类发展的先后看,普洱茶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唐朝樊绰撰的《蛮书》,距今一千多年,起始年代更早。而黑茶起源于11世纪前后的宋代,普洱茶在前,黑茶在后,按照茶类发展的先后来看,普洱茶也不能列入黑茶类。”

下面,为了便于对照比较,我姑且假设普洱茶单列,暂不属于黑茶。为避免茶友从逻辑上批驳,故特此说明。

一、“普洱茶六奇”:

仅是其特点,而其他黑茶、甚至绿茶也具备其中的一项或多项。要说“奇”,部分黑茶还有金花呢。所谓“六奇”并非普洱茶种类单列的充分条件,此不多言。

二、原料:

文中说“黑茶是以小叶种茶树粗老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初制毛茶;普洱茶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自然发酵陈化,或人工渥堆后发酵而制成的再加工茶类。”普洱茶原料有大叶、小叶茶种。小叶种至为普遍,毋须多言。而原生大叶茶种广西、四川甚至印度亦有,并非云南专美。至于原料等级,这一点大家看看图谱上现存的普洱陈茶就不难看出,历史上大多数普洱茶的原料等级大多与黑茶差不多。有的黑茶原料比普洱茶细,如广西六堡茶等。

三、外形及内质 :

文中说“黑茶与普洱茶的外形,内质有着本质的不同。”普洱茶外形有饼、砖、沱、紧(蘑菇)、柱、条、散等。而黑茶中:大多数如茯茶有砖;安化千两有条柱;六堡则饼、沱砖、散均有;蘑菇形倒未见过。总不成为了一个蘑菇形就让普洱茶单列呀。

至于内质,则多指制作工艺、风味、与功效等方面。平心而论,哪一种黑茶没有自己独特的所谓“内质”?

四、工艺及分类学方面:

晒青及后发酵也非普洱茶专有,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甚至白茶也是“晒青”,何足为奇。至于后发酵,大多数黑茶乃至其他种类的茶都在后发酵。只是人们能否接受,把它们分为“优化”及“劣化”罢了。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普洱茶的核心特点就是愈陈愈香。别的茶如武夷岩茶、大多数黑茶、安茶等都有这个特点。但普洱茶更明显。

仅仅因此,普洱茶就要另外划为一类?

走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一家子儿分家的事:原先家贫,家徒四壁,大家相安无事,无人提分家的事。后来某(些)成员有点余财,便成天嚷着分家了。五、六、七十年代为何不提分类单列?联想到台湾不愿统一,据说一个原因就是两岸不“均富”。有点资本便想着出走,岂独一个“普洱茶”?良可叹息!(李冰/文

相关新闻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