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江城
苏洪宇
2007-03-22 16:58
订阅

5年前,当我和朋友提起宜昌,他们大多都很陌生。

如果我继续说出“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名字,他们才勉强表露出一丝知道的表情;如果我再说出三峡以“险”著称的“西陵峡”时,朋友们都频频点头;当我再问他们知不知道“长江三峡大坝”时,我话音未落,就已经感觉到一股恼羞成怒的气氛迎面扑来。不好,可能他们认为我在侮辱他们的智慧,果不其然!

“就算我们再无知,这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我们还是知道的——,啊!你不会是说长江三峡大坝就在那个小小的宜昌市吧?啊,难道葛洲坝和西陵峡也在宜昌啊?”看着我得意的笑,朋友们终于变得神情严肃起来,纷纷让我讲讲宜昌的风土人情和壮丽河山。

宜昌,远古称西陵、夷陵。在宜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和陶片、石器文物等,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夏商时,宜昌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一是旧志所说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又因其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称。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并,总面积为21084平方公里。

因此可见,宜昌历史悠久,山水灵秀,的确“宜于昌盛”。

“宜昌是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巴文化的发祥地;三国的主战场;神农架的摇篮;屈原和昭君的故里;……”,当我如数家珍地向朋友们介绍宜昌时,我知道我的这帮朋友,心里肯定已经开始策划去宜昌旅游了。

正是由于鲜为人知的这个原因,才会让我的那些个性十足地“驴友”朋友们兴奋不已。如果哪天大众旅游者蜂拥而去,他们肯定也就转移目标了。他们玩儿的就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那份精英感觉。

5年甚至更久以前,宜昌是个小众精英阶层的最爱,就好像1995年前的丽江。上个世纪末,臭名昭著的“告别三峡游”,令到这个排名中国40佳风景名胜之榜首的三峡,在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噩梦。这场噩梦让“三峡游”急剧降温,游客短时间内急剧下滑,市场崩溃的危机时时威胁着三峡沿岸的旅游区(点)和相关城市,宜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而恰恰是大众旅游者锐减的同时,宜昌被一些国内发达地区的“驴友”叮上了。原因很简单:宜昌有着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级的大坝,正在改变中的世界级的三峡,还有就是游客稀少。这批人是绝对不会坐游轮的,不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而恰恰这是旅行的态度和价值观决定的。他们的目标是徒步走到世界级的大坝,徒步游览世界级的三峡。 

在外人的眼中,这些背着沉重行囊、徒步千山万水的家伙是很愚蠢的,是很难理解的。放着舒服的游船不坐,放着舒服的汽车不坐,非要自己走,真是有病!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徒步旅行者的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大众旅游者,无论是知识水平、支付能力,还是可支配的闲暇时间等。

这些徒步旅行者们,从整体上讲基本不属于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他们多少都具备一点波西米亚人的气质和一点布尔乔亚的情调,他们对精神价值的偏执态度、故作清高的姿态以及拒绝一切大众化流俗的挑剔作风,注定了他们会像逃避SARS一样避开那些他们可能从未涉足的所谓“AAAA级旅游区点”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本上属于贴钱都不去的主儿。他们身上洋溢着的“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不爱受人约束的特点,注定了他们打死都不会跟旅行团观光。因为他们认为,跟旅行社出去只能显示它们的无知和智力的懒惰;而独自旅行或小圈子的集体旅行,才能体验旅途中的惊险和奇遇。只有这样,才能基本接近中国最早的“驴友”——大旅行家徐霞客的境界。

对于刚刚发展旅游业的中国来说,中国本土的徒步旅行者的出现,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软标准。从国际上来看,徒步旅行者是旅游发展的先锋队,大部分旅游区点都是在这些徒步旅行者们趟过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讲,只要徒步旅行者去过的地方,大多数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但是,有些资源也是不适合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的。

不管怎么讲,能得到徒步旅行者的亲睐,对于任何地方来说都是可喜可贺的。不要认为徒步旅行者人数少就不重视。

其实,只要一个地方你能发现徒步旅行者,那就相当于说:这个地方的旅游大发展时代就要来临了!(苏洪宇/文)

相关新闻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