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观有关的日子
导语:对经观最初的接触,是到北京读书不久。看到报摊上的橙色,本能的好感。一个长长的边条,一篇关于911一周年的社论。从单一事件衍生开的宏大视角,展现了我所不了解的世界。新闻系的师兄跟我说,如果要做新闻,就要去这样的报纸,

对经观最初的接触,是到北京读书不久。看到报摊上的橙色,本能的好感。一个长长的边条,一篇关于911一周年的社论。从单一事件衍生开的宏大视角,展现了我所不了解的世界。新闻系的师兄跟我说,如果要做新闻,就要去这样的报纸,
学新闻6年,在经观的实习时间最长。从去年9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

来经观有点误打误撞。那个时候我刚刚告别了新华社,之后穿越西北五省颠簸20多天回到北京,对于即将开始的研二生活还没来得及规划什么。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突然接到了叶滢的电话,让第二天到报社面试。在这之前,是因为看到飞猪的一篇博客,就试着投了份简历,而那已经是发生在好几个月前的事了。后来和叶老师聊起来,她说当时“电话里的声音里有兴奋”。
面试那天没太费力找到了传说中二层白色的楼,进里面有点转向。一个个办公室布置得各有风格,LIFE STYLE的屋子更像是一个设计室,堆满了大量的书刊杂志,三五个高脚旋转椅,一群年轻的面孔。叶滢似乎都没怎么提问,以至于现在我都记不得答了什么,唯一记得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先要完成一项任务——到798转一圈写篇文章。这种方式倒在意料之中,就好比足球是用脚说话,记者总是要用笔说话。一周之后,我和另一个实习生准时交了“作业”,也顺利开始了实习生涯。进“生活方式”实习写798的传统,从上一任的郭娟开始,也就开始这样一直传了下来。而那个一起进来的实习生,很快就不再来了,据说去了四大。

到经观实习以后,有一段时间,都在进行着名字和真人对号入座的工作,对这些名字的想象得以渐渐清晰,无论是在报纸,还是思维的乐趣。

叶滢招我进来不久,就去了伦敦。和她在一起的不多的几次时光,却无时不刻不在感受她的激情。她的头脑就像一驾飞奔的马车,充满着丰富的思维和想象力。

那日我们在798,看艺术节开幕,浏阳河响起的时候,换到CAFE PAUSE。她激动的对我说,你听,多好玩多好玩,电子乐交杂着浏阳河,这就是当代中国,这就是798,再不一样的东西都可能同时存在。说着拿出随身的本子,记下这碎片的感触。喝着柠檬茶,我们聊天。谈起我的生活,说到她的想法,回想她的经历。她似乎是一本太丰厚太斑斓的书,每次的交流都会有新奇的收获。她说,又给你上了一堂课吧,我们大笑。

见独立策展人冯博一,他们自如的交流,聊798里不凡的每一个人,聊这些年艺术圈子的种种变迁来去,乍现的火花相互碰撞却又惊人的不断共鸣。晚上相同的地方,吃着土豆沙拉和猪排,见了一个古怪的年轻人。谈话中时时让人哭笑不得。叶说,这是798里的“混混”。即便如此,她仍然把他列为采访对象,听他讲述他的故事。按叶的话,希望展开一个关于798的完整鲜活的谱系,而非几个关键人物的专辑。

叶滢总是讲要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不能偷懒,采访要扎实、要深入,引证要具体、要有根有据。她说不要看别人如何来做,而应当有自己的工作原则,对自己的要求要严格。再后来她从英国回来以后,好好和我谈了一次,说写作要干净,不要抒情,就是讲故事。我深深记下,并试着一直遵循。

刘彤是另一种风格,生就一幅四川女子的玲珑秀美,人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还有一个聪明过人的小女孩。那天报社搞活动,看到刘彤小时候的照片,那时候还是单眼皮,透着股机灵劲。每次搭她“顺风车”的路上,她都毫无保留的同我讲过来人的经验,给我指出工作上要改进的方向,还鼓励我尝试独立做一些选题。“素食生活”,“百货公司的阶层标签”,都是在她的指导下完成的。她还给我创造了很多机会,希望在目前的实习阶段尝试尽可能多的话题,以便确定自己最感兴趣以及可以长期专门关注的领域。

然后呢,杨吟也是个很好的Tutor。她会教给我如何来把握报道对象的主观意志和写作客观性之间的平衡。当时去采访一个有点格格不入的女画家,也许是同她交往的人都是文化界和政界名人,她对于多数记者的采访很不配合。不过几通电话之后,仍然成为了她回国以后接受采访的第一个境内媒体。正像预想的,她并不那么容易接近,我尽可能保持微笑,并尝试运用一些挑战性的提问,希望激发她更有生气的回答。事实证明尽管只有20多分钟的采访,也仍然有些出彩的话语。在参阅了大量关于她和她的作品的文章之后,完成了我在经观的处女作。尽管稿子因为细节不够等原因没能刊发,不过这样的锻炼的确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艺术是个和自己以往知识背景不十分契合的领域,稿子写出来以后,在什么时候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什么时候有必要顾及对方的要求,杨吟都会一一指明,有时候听着听着就豁然开朗了。

直到前不久出差才发现,郭娟这个比我小的姑娘竟然比我还会照顾人,处处很会为别人考虑。记得在杭州和采访对象聊天的时候,她和年长我们十几岁的上一辈人聊文艺,聊得很投缘,竟然看不出一点代沟,对所有的人物和作品了如指掌。有时候感觉她是个包容性极强的女孩,既喜欢传统和古典,又接纳后现代“发狠”的东西。文字也好,总是有很多新鲜的元素,变幻不一的风格。

杜然则长得像个温和的美术老师,不过这话我好像一直没同他当面提过。我第一个完全自己操作的选题就是他布置的,关于几本风格不同的旅行指南背后的故事。那段时间同时在做素食文化的稿子。两篇都需要四五个采访。每次都要聊三个小时左右,有时会聊很多题外话。有一次连续做了五个小时的采访,却一点都不觉得疲惫。其实发现把采访当成闲聊天,才是最好的状态。后来把稿子教给他改,发回的改稿上全都是细致的批注,甚至在很多地方,还写明改动的原因和商榷的意见。而当时正是过年休假期间。

还想提到一个人,漏丹,因为有段时间很喜欢看她的文字,很少用形容词却富有张力。但并没有主动和她说过一句话,只是看着一个比我还娇小的女孩子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再之后,便听说她去了美国。最近看到她在博客上的文字,在远方平静的生活中探寻人生的可能性,读来很让人感动。

前段时间和朋友到法国文化交流中心看艾柯(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带着鲑鱼去旅行》的作者),三联的崔峤把我引见给哲学家赵汀阳的时候,说了一句,他们和其他媒体做文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样的评价听上去感觉不错。
人生原本就是充满了诸多的机缘巧合。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不是跑去西部错过了微软亚院的PR机会,如果不是简历投递几个月后的那天中午意外的那个电话,或许现在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我希望在这条路上能走得更长,做个笨一点小步跑的人。
朱蕾布置这篇文章的时候说,如果想多抒抒情,多写点也可以。(谢谢朱蕾给我这个抒情的机会。)写完之后才发现,这些文字其实朴实得像白开水,不过钱钢曾经说过,不要重辞令文采,这样会使真诚受到怀疑,这样一想觉得心安又理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