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经观
导语:第一次听说经观,是01年的9月,那时新闻采写课的老师向我们这群刚刚走进新闻学院的小孩推荐报纸,其中唯一的一份财经报纸便是经观,只记得老师对她的描述是,“那是一份漂亮的报纸。”

第一次听说经观,是01年的9月,那时新闻采写课的老师向我们这群刚刚走进新闻学院的小孩推荐报纸,其中唯一的一份财经报纸便是经观,只记得老师对她的描述是,“那是一份漂亮的报纸。”于是,在报摊我很容易的找到了这份传说中的橙色新闻纸。

古香古色的橙色和国际化的版风让人产生了本能的好感,读罢几期后,才发觉其实这漂亮并不仅仅在外表,那时我开始试图从一篇篇信息复杂而又脉络清晰的报道中寻找记者的逻辑。记得学经济学的好友曾经与我聊起,读过一期经观后,她便能在那周课堂的讨论上侃侃而谈,老师欣喜于她对事件的关注和信息的丰富,她对我说,读报时多次拿笔做着笔记就像读了一本简易的财经课本。

去年年底一轮轮笔试面试的忙碌后,无意间听到经观的实习生计划,很庆幸自己通过了考试。记得接到实习通知那日我正在回家的火车上,对面巧遇一位北大的博士师姐,当时她手中正拿着一份经观的年终特刊,虽然是学生物专业但是多年来她一直保持了阅读经观的习惯,当听到我要到这里实习,同样一句简单的话:“这是一份好报纸。”很自然,我放弃了几乎是同时接到的另一个实习机会,选择这里,没有太多外因的影响,只是很想走近。

报社白色的工字形三层小楼安静的坐落在大院里,内部的设计简单而整洁,墙壁上挂着往期设计漂亮的报纸,我喜欢这个白色的小楼正如报纸一样不张扬而又有“故事”。

我所在的部门是市场部理财专刊,可以说来之前我对资本市场和理财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皮毛。第一天来报社报道,带我的孙健芳老师给了我一本印有经济观察报的笔记本,还有一叠厚厚的机构报告。在她的电脑上,我看到她在看各式各样的市场报告,之后也经常收到她发过来的邮件,现在回想起一次部门例会上王胜忠老师的话,“做记者永远是个学习的过程”,而我才刚刚开始。

孙老师不只一次对我说,“要做一个跑动的记者”,我的第一份独自采访工作就是从最基层的做起,去各家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的网点了解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配置。起初采访时遇到很多问题,会因为自己对市场的不够了解而使问题卡壳,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采访对象而无从下手,会因为记者的身份而被人防备受阻,那时孙健芳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整理采访记录,在整理的过程中,她教我如何引导采访对象、如何留心细节,并不断地鼓励我突破困难。从那一叠报告中,从每次采访的准备中,从证券交易大厅善良的教我炒股的老股民那里,我开始真正的走进这个市场,进入工作的角色。那一阶段的采访结束后我才深切的体会到这是多么难得的一堂开门课,和最普通的投资者接触,了解最前端的市场现状和行情,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无论在采访上还是财经知识的积累上都受益匪浅。

来经观之前就对这里的工作氛围早有耳闻,听同学聊起过经观是难得的可以帮助新人迅速成长的媒体,前年暑假这里还组织过实习生夏令营,当时很遗憾自己错失了这个机会。还听人聊起过,报社会组织同事集体购买关于新闻采写的书籍——那本出名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来到报社后,才真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最喜欢的是市场新闻部和要闻部边那个不规则形状的桌子和没有隔板的工作空间,在这个没有约束的的开放式空间内,学习和交流成为工作的常态。

刚来第一天就听到报社其他部门的同事来咨询资深的李利明老师银行报道的问题,而后来也多次听到他指导年轻的同事应如何关注市场,他总是把自己的资源和经验拿出来和同事分享。孙健芳老师除了时常给我发来报告,还经常带我去开各种会议,一点点带我入门,她说那些都是学习的机会,这些会议不但使我的金融知识迅速丰富,而带我走到了业界的最前沿,并认识和看到同行的工作状态。孙老师总是活跃而忙碌着,曾经惊讶于看上去那么瘦弱的小身体怎么有那么多的能力,能在一周内完成工作报告和数篇稿件,闲聊中她笑谈自己就是一个“码字工人”。还有机动部的刘老师,就在那个不规则的大桌旁,初次见面的他就毫不保留的为我耐心的有理有据的上了一堂生动的采访课,教我如何策划采访,如何引导和挖掘采访的深度。

还有那些年轻的同事,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带我一点点进入角色。市场部年轻的老记者袁朝晖可以说是部门数得上的勤手和快手,往往一周能看到他的4、5篇稿子,听别人说他就是把工作当作生活的乐趣。好脾气的程志云虽然在平时总是被同事打趣,但工作中却十分认真沉稳,和他合作过两次,每次他都会主动问起我采访的体验,并提示我如何大胆的去突破。而常常听到经观有些记者做一篇稿子可能要打上百个电话联系采访对象,我就亲见过黄利明手拿半掌厚的名片一下午不停的联系采访。当我看到跑期货口的李欣在关注股票行情时,她笑谈自己并不是股民只是要多了解采访对象关注的东西,让我看到,做记者,工作已经变成了生活。

在这些点滴中,我体会着学习和成长,而最受冲击的要数每周一的例会。记得第一次来报社就赶上年会后第一次全社大会,刘总在会上提到年度的工作重点,重点提到要交代消息源,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报社的工作会议,消息源这个课本上的名词生动的出现在工作的案例中,当时便触动了一下放下课本后沉睡的思维。另一次会议上提到一位拒绝车马费的同事,“做一个正当的人,做一个正当的媒体”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脑中。还听到过仲老师代表报社的自我批评,我们曾经缺席一些热点问题的追踪、报风渐显平和,这是一种开明的自我审视的胸襟,但是,我同样感觉,一份报纸日益成熟和稳健,即使错失在热点中的争锋却也能靠理性的视角获得读者的关注和尊重。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会报道后的那次例会,听参会的记者讲述他们报道两会的心得,如何苦等代表,如何寻找采访机会,如何协作与竞争,新闻战场的感觉刺激着我的神经。尤其是听到一位同事为了得到提问的机会穿着鲜艳的衣服一直站在会场的前端,心中不知道是感动还是激动,这才是新闻,这就是记者。

每一次例会上,王老师和文老师都会做细致的评报工作,讲解头条的选择,刘总也会提示报道的方向问题。有一次我心里暗自说,这是一张有人管的报纸,从上到下,整个报社都在尽心尽力思考着如何将报道做好。做好报道,是一个报纸的立命的根基,这个力量从上到下,而日渐强大,每次开完会后,心里都会多一份工作的动力。

以前看经观,报纸只是一个抽象的课本,而走近后才进入一个更丰富的学习的讲堂。“理性、建设性”是报纸的口号,这里没有人夸夸其谈新闻理想,只是在普通的工作中这些年轻、勤奋、和开明的力量为我上了更生动的一课。当初只是想走近,或许这就是走近的意义。

从那日在火车上接到实习通知的电话到现在已经不知不觉过了三个月。动笔前,我曾经担心会笔中无物,拿出这期间采访后写的感想和会议的记录,试图回想这其中的点点滴滴,想勾勒出这段生活的一个完整的轮廓。而动笔后才发现原来可写的想写的实在太多,而最终只能像白开水一样平平讲述这期间的种种感受,不管怎样这倒是一个总结和学习的好机会,生活就是在这样不经意到经意的认识中发生着好的变化。

报纸在不断的自我总结和讨论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着,已经度过了六个年头,而这六年从第一次看到经观到走进经观,我也刚刚好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每一个时刻的回忆、每一次总结都象征着一个新的起点,因为向前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歇。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