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海油撤回了针对美国优尼科(Unocal)公司高达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意味着中国公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并引发全球瞩目的一次海外竞购行为尘埃落定。
中海油董事会在考虑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后最终做出了这个令其董事长违背誓言的决定。该公司将竞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和国会的阻挠,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外界人士的认同。
在重新审视这场竞购的过程后,对竞购失败的真正原因、中海油的表现以及该事件对于中美及双方公司的影响等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我们承认此次竞购选择的时机以及中海油获得的那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是美国国会空前强硬阻挠的重要原因,但这并非是最为关键的原因。
美国确实在为其未来的国家能源安全担忧,但原因并非是所谓的并购后那点无关紧要的石油走向等问题。我们认为,中海油的撤回要约中的描述才是真正的原因,中海油在要约中表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后将在迅速发展的亚洲市场上形成一家实力强大、业绩优异的石油天然气公司。这样的后果才是美国政府态度冷漠、国会设置大量障碍的背后因素。
优尼科虽然不是什么“冠军企业”,但其遍及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油气资产与中国迅速膨胀的油气需求结合的后果让美国感到担忧。如果中海油成为了亚洲能源开发市场上的领先者,首先面临冲击的将是美国的盟友——日本:在争取俄罗斯的油气供应问题上,普京先生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日本的偏爱,这让这个同样“大胃口的家伙”感到了压力。而优尼科手中那些与东南亚各国签订的高达数十年的供气合同将让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将在未来可能影响到美国的亚洲战略地位。
中海油董事会也意识到无论其提出多少有利于美国能源安全的承诺也无法改变美国政界前所未有的反对,因为双方关心的焦点根本不在一条线上。继续提高价格不但对股东不负责任,而且也将毫无意义。
不少分析人士还认为,中海油在此次竞购中也犯下了一系列失误,对此我们只对其中关于资金来源问题的分析表示基本认同。这一竞购事件在关于自由交易和公开市场的重要性上凸显了戏剧化的一幕。一方面,傅成玉关于那些来自母公司以及银行的低息贷款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解释过于简单,而且这些补贴或低息贷款不同与普遍意义上的行业优惠,它对于一项单笔并购交易的竞争者确实有有失公平的一面。这是导致反对声音由对华鹰派人士和雪佛龙支持者迅速壮大成大合唱的直接因素。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中应特别注意表现方式是否按企业的方式,也就是说,首先要把并购当成一桩生意。
很显然,美国施加政治压力的做法也让人担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表示,“如果美国一时得逞,那么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以及全世界的形象都将受到长期的损害。”但我们认为,这可能对紧张的美中贸易关系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不会过于严重。重要的是,这几乎不会增加正在积极走出去的中国公司的沮丧感。在德国,中国公司就已经开始了不错的旅途,有相当数量的德国中小企业被中国公司收购。
而对于其它所谓的策略失误,我们甚至乐于看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一个指责是认为傅成玉在说服董事会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延误了时机。早在三月底,中海油因为一位独立董事就该交易提出质疑而导致了没有能够及时报价,外界认为那个时候的时机要更为有利。事实上,首先,很难证明那个时候达成协议就不会引起同样程度的反对,更重要的是,中海油让投资者看到了其尊重独立董事及董事会意见的一面,这将让人更加相信其现代管理的口号,并有助于打消长期以来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有公司董事长高度集权,并不计成本的收购策略的误解。另外,关于公关及游说方面的不成熟的评论也有些苛刻,我们认为中海油在这方面应该属于表现正常。
最后一点,一些人士认为获胜者雪佛龙将因此别再想在中国发展的论断则颇为可笑。雪佛龙清晰地知道一旦其成为亚太地区油气资源储备最大的公司后,就将不可避免地和中海油坐到谈判桌前,如此高价的竞购正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看好,而这一切均不能绕开中海油。这从侧面说明了它相信在共同利益之下,中海油将表现出一个现代公司治理下成熟企业的风度,那种不计代价报复对方的中国企业形象已经有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