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金刚II概念车
自去年早些时候推出吉利金刚和远景后,吉利汽车在新车型开发上一直秘而不宣,保持着比较低调的姿态。但过去的一年,吉利却并不安分,大规模的挖人举动,轰轰烈烈的换标行动,都表明吉利这个草根企业正意欲改变原有“粗制滥造”的形象,进入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期。
从人才梯队到产品研发模式,再到企业管理体制的种种转变,吉利正准备在充斥着合资品牌,以及众多自主品牌的市场版图中再度逐鹿。
而本次的上海车展,将成为吉利展示过去一年“暗箱操作”成果的关键一役。前不久,吉利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吉利将盛装推出多款 “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的全新车型,而传统的吉利经济性车型将首次消失在吉利的展台上。 并表示,上海车展的车型将代表着吉利开发车型的方向,也是为吉利今后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专门设计的,融合了当今国际车市最流行元素和技术,为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车型中的最高车系车型。
更为轰动的是,曾经推出骏捷令华晨起死回生的现任吉利研发副总赵福全还透露,“明年推出一款与骏捷竞争的新车”,这则更令吉利“重新做车”的计划充满遐想。
换标
在年初“满城尽是吉利情”的2007吉利汽车年会上,吉利控股集团向全球发出了邀请书,在海内外广泛征集吉利新车标,并为此次全球征集新车标特别成立了项目专项基金,其总奖金、奖品的价值约360万元人民币,这在国内汽车公司中还是首次。
这被吉利看作是而掀开其国际化品牌建设新篇章的举动,则被业内人士认为,吉利意欲彻底改变其车型“粗制滥造”形象的一次跨越。
"很多人反映原来的车标比较复杂。吉利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将来要着眼于全球,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车标是非常必要的,现在不改,等将来在国际上去改,代价会更大。"李书福曾这样告诉本报。
但实际上,品牌是本土汽车公司和海外公司竞争时的弱项,随着海外业务比重的上升、本土市场份额的扩大,吉利、奇瑞等公司的品牌重塑已是当务之急。而多年来,自主品牌建设初期所遗留下来的车型形象,一度被附加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上,“恶名”已经让吉利走到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此前,吉利汽车业曾试图单独推出上海华普汽车,作为其中高端车的形象,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没有令其有突破性的进展。
"改变车标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个基础,我们希望征集到一个让全世界人民都喜欢的车标。"李书福说。
挖人
事实上,在吉利换标意欲重新“做车”之前,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已经从国内外竞争对手处,挖来了大批的人才,提高吉利品牌的"含金量",准备真枪实弹的冲一次峰,彻底改变其以往的车型形象,以达到改变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这次冲锋的焦点从原华晨汽车副总裁赵福全加盟吉利开始。这个曾经一手打造出至今被称为自主品牌神话的骏捷车,一度令华晨汽车起死回生,并顺利走上自主品牌的康庄大道的“海龟”,现在已经成了吉利集团副总裁兼吉利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福全到达吉利后便开始大刀阔斧的研发管理体系的改革,使吉利原本松散的研发中心更为集中,并透露“明年推出一款与骏捷竞争的新车”。
而在赵福全前后,原奇瑞汽车副总经理许敏和汽研院副院长祁国俊,原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梁贺年等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中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纷纷被李书福挖到吉利。
尤其,两个月前,原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梁贺年得加盟,令吉利的“挖人”风波上到高潮。现在,包括吉利、华普和济南三个研究院的高管均已到位,而这三个高管均来自吉利的竞争对手。
其实,吉利的挖人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国内竞争对手间,早在2006年初底特律车展开幕前夕,首度参展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广纳人才。李书福邀请了大约70位就职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华人汽车工程师进行座谈。在这次名为“底特律吉利之夜”的活动背后,李书福在美搜罗汽车精英之意昭然。
吉利这个自创立以来经历了,第一个低价取胜阶段,第二个质量取胜阶段,他们设计的全面创新的第三阶段正在拉开大幕。
现在,李书福所面临的,则是如何将这满兜的黄金充分协调,发挥到极致。目前,李书福应对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策略则是给予足够的权限,新加盟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吉利控股集团经管委成员,这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管理者。
不过,这是否能够真正意味着吉利脱胎换骨的发展,仍有待时间去考验。针对本次车展,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指出,吉利这次推出的这三款概念车决不是一次车型作秀,而是凝聚了吉利技术研发人员近一年来的心血和吉利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也代表着吉利产品发展的方向。这些产品将会极大带动吉利其他车型品质的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据了解,吉利集团与英国锰铜公司合作生产的英国著名“TX4”出租车也将首次在这次车展中亮相,预示着吉利集团与英国锰铜公司的合作生产已进入倒计时。(本报记者 王秋凤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