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A1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一直宣传不以量取胜的自主品牌们,奇瑞是个特例,“量”大的惊人:携旗下30款新车参加上海车展览。这将是国际A级车展中中国自主品牌厂家参展规模最大的一次。与国际汽车巨头丰田的参展规模相比,奇瑞在新车数量上仅“输”一款。
该公司表示,这是全面展其现未来3—5年的新品发展方向和技术研发能力,力争继续代表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实力的一次重拳出击。
事实上,奇瑞意欲比肩的不只是与丰田参展车型的数量上,这个富有野心的公司在2006年“奔腾06”战略成功后,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主品牌老大的位置,2007年他们谋求的是飞越,在中国市场与合资品牌们一争高下,进入绝对一线厂商的位置,甚至是进入前三甲的位置。这从他们年初年会设定的“飞跃2007”的战略便可见一斑。
产销突破
刚刚过去的2007年3月,因为奇瑞汽车,中国的汽车发展史有了一个值得书写的理由。
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和奇瑞公司公布的数据,3月份奇瑞汽车以44568辆的销售量历史性地“超越”上海通用等合资品牌,一举夺得了月度销量冠军。在其一份公开的新闻稿中自豪地称:“这是中国汽车史上,自主品牌首次打败众多强大的合资品牌,获得国内月销量第一。这个足足等了二十多年的惊喜,终于在国人的不懈努力下,骄傲地实现。”
而另一份2007年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一季度销量紧跟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以10.3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三,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
而这样的产销,则让奇瑞与年初设定的代号“飞跃2007”目标更近一步。几个月前,奇瑞董事长尹同耀高调宣布了2007年39.3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其中国内销售32.3万辆,出口7万辆。在历经过去两年连续净增超过10万辆之后,由于短期产能限制,奇瑞今年的目标显然有些低调。
不过,在奇瑞副总经理金弋波来看, 39.3万的销售目标只是对外公布的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50万辆将是奇瑞在07年的实际目标”。
“只有销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才可以谈得上品牌。”奇瑞销售副总秦力洪曾这样解释自主品牌产销规模的重要性,“当大街上到处都是你的车的时候,品牌便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事实上,如果奇瑞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则无疑意味着其实质性的飞跃,毕竟,去年中国市场的销售冠军上海通用的销量才刚刚突破40万辆大关,达到41万辆。
连续三年以来,“激昂05”、“奔腾06”、“飞跃07”,奇瑞正欲通过这几个简短的词组来形象地描绘奇瑞每年净增10万辆的成长轨迹。
业内专家认为,奇瑞汽车的成功得力于继QQ之后,推出了一系列受欢迎的车型,包括奇瑞A5,奇瑞瑞虎,这些车型在细分市场销量均在前三位。
但当QQ这个一度被指无利润可言的微型车,占据奇瑞大比例销量的同时,盈利能力和后续庞大发展计划的资金来源,成为人们对奇瑞最大的关注。
不过,奇瑞和尹同耀在快速发展的势头下获得了极好的政治信用。利用这笔政治信用,奇瑞得到了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国际市场方面的信任。年初,国家开发银行和奇瑞汽车公司便签订签订协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再对奇瑞公司贷款58亿元,支持奇瑞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品的升级扩能,实现2010年产销100万辆的规划。至此,国家开发银行对奇瑞承诺资金支持共计112亿元。
现在,伴着背后的国家队的色彩日益浓重,奇瑞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
企业飞跃
对于奇瑞来说,产销规模上的突破背后,是一次突破传统的企业飞跃,而这个飞跃将不仅仅是品牌上的一次规模化战役,更包括对传统自主品牌经营的一个挑战。
这一挑战来源于近期热吵的代工和重组,背后则是奇瑞国内、国际上的两次跨越。
只是这个跨越目前仍存在种种变数。早在年初,就已经传出奇瑞为克莱斯勒代工生产小型车的消息。这个消息在三月初分别得到了双方的认可,甚至克莱斯勒还专门给媒体发放了一份关于股东同意与奇瑞合作生产小型车的新闻稿。
然而一切因为克莱斯勒将被出售而仍存变数。其实,此前奇瑞和克莱斯勒的合作谈判已经进展的非常顺利。克莱斯勒通过和奇瑞的合作获得生产低成本小型车的经验和制造能力。奇瑞则希望通过与克莱斯勒的合作获得一个进军美国市场的便利途径,因为奇瑞图谋美国市场已经不是朝夕之事。
不过,其内部人士也表示,不管克莱斯勒将如何重组,其和奇瑞已经签署的有关A1(即S12)的合作协议都将被执行。
而奇瑞的另一个代工计划则来自于菲亚特,目前双方正在洽谈由奇瑞代工生产阿尔法罗密欧。此前,奇瑞已和菲亚特签定了,菲亚特每年至少在奇瑞采购10万辆发动机的合作备忘录。
同时,这也引出了奇瑞的另一个挑战,意欲重组南京菲亚特。由于多年的亏损以及和合作伙伴南汽长久的积怨,菲亚特汽车在中国每况愈下,甚至有意从南京菲亚特抽身而出。而奇瑞近两年的飞速发展,则让菲亚特看到另一个重振中国市场的希望。
于是,奇瑞、南汽、菲亚特最近几个月频繁的接触,令一个菲亚特汽车将出售南京菲亚特部分股份予奇瑞的重组方案浮出水面。
如果该方案最终能够成行,这将是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第一次参与重组合资汽车企业,而奇瑞代工阿尔法罗密欧不仅顺理成章,就连生产基地的问题也一并解决。(本报记者 王秋凤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