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挺起腰板自主
导语:海马携首款真正的自主品牌车型H1高调亮相,而这将真正决定这个后来者能否以黑马的姿态,在众多的自主品牌中站稳脚跟。

海马H11

2007上海国际车展被海马汽车看得格外重要。海马携6款新车和2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首次以自主品牌形象独立参加国际A级车展。更重要的是,其首款真正的自主品牌车型H1高调亮相,而这将真正决定这个后来者能否以黑马的姿态,在众多的自主品牌中站稳脚跟。

“我们要借H1开局,选择进入市场竞争最激烈,保有量却最大的中级车市场,并在细分市场谋求海马汽车运动、技术先进型的准确定位。” 海马投资集团副总裁孙忠春高调的在海南工厂剖析了海马的未来之路。

此前一直低调造车的海马汽车,现在嘴上仍然强调自己很低调,但其高调的自主态势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15年的总和:封闭了多年的海马工厂首次对记者开放,虽然仍有所保留;全新的车型H1,首次毫无保留的主动公开,而并不担心模仿的指责;半年前回答记者问题时还略显拘谨的孙忠春,已经能和记者游刃有余的周旋。

工厂

悠扬的海风,翠绿的特色植物,近二十年造车经历的海马汽车工厂成了这个旅游城市不太配调却又和谐的一分子,而独有的地理优势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环境最好的汽车生产工厂。

不过,这也成为海马汽车的软肋——远离大都市所特有的人才优势和零配件配套集群。“我们为此不断做着努力”,即使深夜,海马市场部汤斯仍然兴致高昂的诉说海马几年来低调的“暗箱操作”。

据汤介绍,早在2003年,为了吸纳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和技术,海马的研发中心就已经落户上海。该中心集汽车产品开发、汽车制造技术服务、产品质量管理及信息管理于一体。硬件投入了3亿到4亿元,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并且已经研发出了海马S1概念车型等。

但在提及国际化人才,尤其近几年热捧的汽车“海龟”们,海马仍显得遮遮掩掩,仅表示“聘请了国内汽车界的老专家挂帅担当项目经理,加之此前马自达时期所培养出的几百人的团队。”

而在零配套方面,海马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第一期工程有8家零配件企业,第二期的14家也已经到位。“多年来,在海口周围也培育起一些零配件企业。”汤斯介绍。

由于正处在上市前的关键时期,想展示研发实力的海马汽车,却对有关H1的信息严密封锁。不仅海马二厂的总装车间不对外界开放,就连H1将要搭载的海马自行研发的HM483Q发动机车间也向外人亮起了红灯。

细心的人也会发现,在海马工厂里,两个几乎同等大小的整车生产车间一前一后的挺立着,“工厂从设计之初,一个是给马自达准备的,另一个则是早就为我们自主准的”,一位海马内部的员工告诉记者。不过,曾经给马自达准备的车间,现在已经成了海马汽车自主的温室,就像与马自达长达15年的合作,所学习到日本企业管理、技术的核心一样,偶然天成。

但孙忠春也承认,“一个整车厂只有年产达到8万辆,才会有零配件企业愿意为之到当地建厂。”而这对于2006年销量才达到80218辆的海马来说,仍然需要给零配件企业们“美景”之外更多的诱惑。

H1

事实上,半年前海马已高调推出了首款自主车型福美来2代,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屡屡月销量破万,成为自主品牌的一批小“黑马”。但福美来2代从名字到技术上与马自达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很难让人们对这个自主品牌的未来充满联想。也因此,无论海马自己还是业界,都更愿意将这款H1看成海马汽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自主车型,作为能否擎起海马自主大旗的关键性车型,使其完成从技术合作到自主品牌的企业形象转换。

穿梭在海马工厂里的H1的各项数据与此前本报曾报道的消息基本吻合,海马将此车定位“新一代高品质锐动轿车”,竞争对手瞄准福克斯(三厢)、思域、速腾、标致307等运动风格轿车。

孙忠春介绍,在“国际化、高起点,以我为主、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的指导思想下,H1采用“同步交叉开发”的模式,在意大利、德国与英国按欧规标准与作业流程完成了外观设计、工程设计、样车试制、底盘调校和综合测试,零部件与整车的性能品质均达到欧洲法定标准,同时H1在国内取得了29项技术专利,其中包括15项造型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

不过,在孙忠春给予了H1众多的自主和国际化思路的同时,记者仍然能轻易从外形和内饰的仪表台上找到马自达,尤其是马自达3的影子。

也因此,业内人士担心,“海马仅是在单飞前期像个自主品牌的小黑马,动力十足的插入到自主品牌行列当中,却在车型、技术等方面后续乏力。”

但孙忠春认为,“后续的车型和技术都不是问题,海马的一贯风格就是稳健,力争做一款车便成功一款,把根基打实,多款车型已经在成形和酝酿的阶段。”同时,他还勾画了海马2007年几近100%的增长,“H1上市首年达到3万辆,海马总产销达到15万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将不止20万辆。”

谈及未来海马的生存方式,孙忠春表,“短时间内,海马不可能像其他自主品牌那样,大规模、全系列的开发车型,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精致的细分市场汽车品牌”。并用“灵性、前卫、活力、细腻、高科技、可靠性”十三字方针来归纳海马汽车未来的基本DNA。(本报记者 王秋凤 北京报道)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