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案例讨论实录系列报道(一) --------- 战略管理之“华为收购港湾”
导语:

案例背景:6月6日,华为与港湾网络签订收购转让协议。据悉,港湾转让的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的资产、人员、业务及与业务有关的所有知识产权。此次华为收购的是港湾大部分资产与业务,而不是港湾公司,港湾仍作为独立的公司存在。

核心信息:历经恩怨风雨重又回归

事件回放: 华为 & 港湾 6年恩怨

  • 2000年底,当时就任于华为副总裁的李一男离开华为,成立港湾网络,公司成立之初,50%的中层都来自于华为,这些人成为港湾的骨干。 
  • 2001年,创办一年的港湾网络,获得了有瑞银背景的华平创投和上海实业龙科创投的6100万美元风险投资资金。为此,创业者李一男不得不让出了50%的股权给华平,并由此开始面对资本套现的压力,而李一男也开始丧失对港湾前途的话语权。
  •  华为与港湾彻底交恶的导火索,是2002年对香港一运营商业务的争夺。此事,港湾在获得代理商的支持下,直接在台面上与华为竞争,引爆了华为、港湾之战。
  •  此后,华为开始对港湾痛下杀手。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大肆从港湾挖产品、项目、人员。“这个项目组当时在华为被戏称为‘打港办’。就是为了全面打击港湾的业务。”
  • 从2004年开始,由于华为对港湾展开猛烈竞争,甚至不惜“零利润”和港湾每单必争,以“惩罚”出走港湾的华为原高层,导致港湾发展放缓,利润下降,进而其在纳斯达克的IPO失败。
  • 上市受阻后,在风投不断增加的套现压力下,港湾管理层开始在2005年和西门子接触,寻求出售资产“还债”的可能。
  • 2005年9月初,西门子开始派驻团队进驻港湾,洽谈谈判条件。但当月,华为即正式向港湾发送律师函,声称港湾侵犯了华为的知识产权,威胁诉诸法庭。
  • 2005年10月,西门子开始低调处理收购港湾的计划,对媒体问题一概以“不回应”回答。从2006年开始,西门子和港湾的收购计划一拖再拖,最终无疾而终。
  • 西门子退出后,在巨大的还债压力面前,港湾管理层已走上出售的“华山一条路”。2006年6月6日,华为以收购港湾核心业务的形式化解了与港湾的冲突。

对话内容

提问:我刚才看到有华为收购的那个案例,我看到那个讲话当中批判了外国资本的一些,去年也说风投年,创业年,包括最近的事件,大家对外国资本在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以及我们到底怎么来维护我们自己的主导权?另外一个方面当时有一些传言讲,任正飞为了培养李一男做他的接班人,不知道这个案例对我们将来企业接班人的事件呢,还是作为一个标杆呢?谢谢!

孙虹刚:我稍微解释一下,这个案例我当时也发表了一些看法。当时两方竞争升级到华为搞了一个‘打港办’-----打击港湾网络办公室,但凡港湾竞标的项目,华为一定不惜血本参加。最后一些做通讯的外国公司,一旦看到华为和港湾同时参加竞标,他们扭头就走,为什么你们把交换机卖成萝卜价。最后任正飞花了20亿把港湾收购回来。这样的过程来培养一个人,出去成为自己最强有力的对手,最后又花费大价钱弄回来。不管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还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市场搅和的角度。从这样一个案例希望各位点评一下对于我们在资本竞争的角度和人力资本的运用和管理的角度有什么借鉴的意义?   

赵玉峰:说到用这种方式培养李一男,其实仔细推敲一下是站不住脚的,现在他们关系好不好,我想不会太好,毕竟打港办成立这么多年了。凡是创业的人,创业的标志就是李一男,其实跟着他创业的人很多,把老大都消灭了,最后其他的人也差不多。这个东西不是华为的事件,应该是全中国最近十多年,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高速创业过程中的典范。我想中国出去创业的人可能会少了。因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全部给灭了,最终回归到真正的老大。如果说吕正方培养他,就是损失10几个亿,来回倒腾几百个亿出去,就是培养一个人吗。是开玩笑的,不太可能的。从中国人角度来说,外资在里面瞎捣乱,故意闹这个事,其实外资不在乎你是否从华为出来的,外资只是说你是一个人才,可以做风险投资的企业,我就做去。外资没有想那么多,如果外资认为下一笔钱,20亿和赚钱的话,他可以退出来了。我认为外资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只是说市场机会是否足够合适,是否是合理的机会。没有好与坏的问题,用好了就是好事,用不好就是不好的事,外资没有一个正面和负面的评价,就是涉及自己利润的一个资本。   

王吉鹏:这个题目特别好,但商业标杆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的。比如说《威尼斯商人》割肉那个,可能不道德的,但是从市场经济来说是一个契约,非常对的。像刚才谈到的这个观点会打击一些新生力量。我最怕的突然冒出来的,所以新经济的好处在这里,创新的力量也在这儿。咱们的标杆有一个创新性,我相信通过新生力量如果你老的企业大牌的企业有创新性,有基金在,会越来越强。如果你没有这个基金,可以把你打垮了。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你们讲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你讲的像李毅男这样,动不动几十个亿给你,就有钱了,像他那么有才,要什么有什么,最后踏踏实实弄一个首席科学家,这不是出来秀吗。据说李毅男和任正飞应该算爷儿俩了吧,打架期间时不时出来喝酒什么的。   

王吉鹏:咱们现在谈外资,经常打民族牌,谈保护民族工业,过了头甚至达到民族虚无主义的地步。我们的企业不去适应商业规则,单凭借着一股子意气去跟国际商业巨头抗击,是很危险的。我们一定要特别理性地对待这个事情,对外资资本的本性有个非常清楚的认识,不要用道德来衡量这个关系。   

陈生民:外资其实比较成熟的,公司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高,外资才会进入这个企业。外资进来了,首先表示说中国企业已经成熟了,这是一个好事情。在几个事件里面看到,像凯雷收购徐工,之前徐工是另外一个公司,也是在美国方面的一个公司,叫做卡特彼勒,只是做代工,没有技术含量的部门,后来发现要收购徐工难度很高,但是后来徐工愿意接受凯雷的资本,但是愿意接受它的资本。代表很多的含义,第一如果让他跟卡特彼勒收购的话,就徐工立场来谈的话可以研究这个问题。  

主持人:其实在向文波博客上面攻击这个事情只是为了商业做秀。   

赵玉峰:我觉得徐工那边没有接触过,但是2000年2001年的时候徐工科技是一个著名庄股。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资金,作为内部的资本运作非常强。我认为未来的一天看到的不仅是凯雷,还有后面的后续力量,只是我们现在没有发现。

鲍鹏:我接着说的刚才说的话题,就是说人才的问题。比如说老大的发展已经限制老二,但是老二想超越老大怎么办,就是港湾这个关系吧。我仔细读过SAP的发展史,他的几个创始人刚开始都是在IBM工作的。IBM当时在商业系统里面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但是它的系统有一个局限,不能够实时处理商务的数据,只能到晚上做一个数据的汇总,企业不能实时地了解到库存的真实数据。有几个创业精神的SAP的创始人,他们研究了一个R2系统,(现在已经是R3系统),解决了这个数据处理问题,这也是SAP能够很快在商业的软件领域能够成功的一点。当然创业的道路非常艰辛,当时使用的都是穿孔的编程的方式,自己加班加点做自己的系统。我认为如果公司体制不能够让更新的东西出现的话,我们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一定会突破这个框架,然后另立门户,SAP就是个比较成功的例子,然后港湾收购这个是比较失败的一个情况。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