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业内人士私下沟通时,对于自主汽车的品牌建设都有一丝担忧.感觉这个话题比较严肃,所以就放开的谈开去了.自主品牌的一切都要支持,这是大原则,即使在阶段的发展中遇到任何困难.但是,自主汽车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不讲出来.??
从华晨骏捷1.8T、海马汽车的海马3上市看,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形象依然并没有从简单的价格优势上转移。所以,自主品牌在向中高级汽车市场发展时,都会遇到品牌的瓶劲因素,更多消费者的心理障碍都难以突破,同样的价格,在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面前,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选择自主品牌的产品。????
自主品牌的建设,非常艰难,没有捷径可走,自主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积累,哪个环节投机取巧了,都会受到相应的报复。自主汽车现在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不管国内和国外.这是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相对等。在现阶段,自主汽车想单独的割裂谈品牌建设,未必合理。这个想法也可以原谅,因为骏捷1.8T和海马3在细分市场的竞争中,根本没有办法与合资品牌的花冠EX、福克斯、凯越等车型相提并论。出现这个情况,我不能就简单的说自主汽车受到了品牌因素的制约。
谈自主汽车的品牌建设,更要充分考虑品牌的建设和维持的基础。自主汽车,没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优势做基石,自主汽车摆脱不了现在的形象。笔者认为,自主汽车想做品牌,还是关键把产品做好,做到品牌有可依附的基础;其次,要把服务做到最强,通过口碑逐步树立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现在自主品牌建议还没有良好的基础,至少没有差异化优势的基础.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自主汽车与合资汽车,都有一定的差距。自主品牌又太盲目了,根本没有策略性的考虑品牌的规划及建设.只考虑积极的上新产品项目,而且产品背后的稳定性没有充分重视。自主品牌不能贪大求全,其实只做好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一点就行,比如服务.自主品牌在某一个阶段,能做好一件事情就足以了。超常规的发展,企业受不了。比如奇瑞汽车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变革一直没有停止。在营销方面,李峰去奇瑞之前,营销没有鲜明的特色。李峰过去,营销变革的核心是为围绕渠道展开。李峰,是一个典型的实战派,没有更多花架子,但是现在一些做法,需要时间的检验。李峰对奇瑞营销变革的核心:就是将渠道的管控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奇瑞汽车刚刚推出的4S店集群,把其定位成营销创新。笔者认为,基础还是在渠道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方面。现在中国所有的企业,面临的更多问题不是思路,而是执行力的问题。所以,现在奇瑞的李峰在渠道的管控能力强势,执行力突出。而奇瑞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在销售数量之外留给我们更我印象,企业需要在发展过程时时变革新生。尹同耀多生孩子打群架的策略,或许应该调整了,多生好孩子才是硬道理。
自主汽车即使有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基础,未必就会取得消费者的认知。比如江淮的轿车项目,就有岌岌可危的感觉.为什么?产品方面没有突出亮点,品牌塑造乏善可陈,渠道建设进展缓慢,任重道远.
从产品策略方面看,江淮的轿车不具备思域的一见倾心,难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但是,看看江淮的轿车的市场环境,将进入哪个细分市场?10-15和15-20万元,哪里还有更多空间?别说是江淮,就是任何一个合资品牌,也没有了必胜的把握。即使后续产品会考虑进入10万元以下,岂不更是竞争激烈?不仅有奇瑞和吉利、华晨的强势,更有合资品牌下一轮对10万元车市的强势布局,大发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否定江淮在轿车项目上的探索。因为没有调研做基础,他们不会轻易进入.至少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推出自己的轿车阶段策略.
从品牌方面看,即使有它的商用车基础,但是江淮瑞风MPV多年的销售业绩,品牌未就可以轻易形成转换.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消费群体存在较大差别,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力没有那么强。单看江淮轿车从上海车展之后对品牌建设,已经是失败之极。上海车展之后,江淮的轿车项目曝光度几乎没有,更别说知名度,更别企及什么认知了.看看刚上市的卡罗拉和明锐的轨迹,不管营销还是传播,自主汽车汽车都与其相差得太远.
在渠道建设方面,江淮的轿车项目进展也并不顺利,据知情人士透露,江淮轿车的渠道建设,门槛太高。而进来了,将来的发展还是问题。产品能否支撑住一家4S店,是更严峻的考验。
自主品牌,忘掉那些浮华的销售业绩,空洞的销售数字不能说明什么,自主品牌的里子还差得太远。不要只留了面子,而忽略里子和将来。(郭俊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