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供稿 > 政治政策 >
无锡蓝藻事件警示录之二:环保寻租蔓延
导语:

 

无锡蓝藻事件警示录之二:环保寻租蔓延

记者 张晓晖 发自上海 

  

在无锡蓝藻时间爆发的一个半月之前,记者曾在无锡采访当地中小化工企业清理的情况,当地准备关闭772家中小化工企业,而在无锡,沿着太湖流域分布的大大小小化工企业有着近3000家。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一度纳闷,3000多家化工企业,就需要3000多份由环保局出具的企业生产排污环境评估报告,如果企业排污指标不合格,那么项目就不能上马。

事实上,在记者采访这些大大小小化工企业的过程中,一些被勒令关闭的小化工企业坦言当初上马的时候,花点钱,就能够顺利通过环评。

一位在上海环保局工作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一些地方政府,环保官员接受排污企业的贿赂现象并不罕见。

今年两会上,总理温家宝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候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应当“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突出一个“好”字,具体体现在“节能减排”这四个字当中。

也正是因为近年来这样一个环境发展目标的设立,地方环保局的权力无形之中得到放大,而一些地方政府因为经济发展落后,招商任务艰巨,地区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落后地区在企业排污尺度上有所放松。部分地方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甚至带着环保官员坐镇,如果项目投资额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环评一路绿灯。

“现在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当监管部门去检测的时候,这些企业的排污指标是合格的;一旦监管人员走开,排污的指标马上异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李风亭教授痛陈目前难以解决的污染治理问题。

李教授一向致力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在无锡蓝藻事件爆发后,是直接奔赴现场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无锡蓝藻事件之后的三五天,李风亭又马不停蹄的飞往北京,向科技部等有关方面报告此次事件的情况和可以处理的方法,尽管李并未向记者过多的透露他向中央汇报的内容。

地方环保官员寻租现象时有发生,这并非个案。上海某高校的环境科学博士研究生小汪告诉记者,班上去年毕业的一批学生都削尖了脑袋往环保局、检测局等单位钻,大家都知道,那些职位是个肥差。

不过,一个班上50多人,在中国日益重视环境问题的今天,供给环境科学专业的职位却少得可怜,有20%学生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就已不错。

“污染企业进来之前,地方环保局对他们的进入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污染事件发生之后,却没有一个问责机制来追究对应官员,尤其是环保官员的责任。权力的真空随之出现,环保寻租现象蔓延并不奇怪。”一位不愿透露的姓名的水资源专家评论。

“牺牲的却是公众百姓的利益。因此,全国各地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他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