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价连续六个交易日创新低,逼平5月刚刚刷新的此项纪录
本周美元兑人民币前三个交易日温和走低,跌破7.6200水平后于周四反弹,一周的走势相当温和,基本面没有消息公布,而市场又预期中国新的紧缩政策即将出台,谨慎的情绪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实际交易波幅较上周收窄。
截至周五发稿,美元兑人民币询价市场上报价7.6228/38,上周收盘7.6254。
本周一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延续上周的下滑趋势,下调25点,到7.6213,周二跌破7.6200到7.6195,周三继续温和走低,触及了此轮下跌的第六个历史新低7.6180,逼平5月中旬刚刚创造的这项纪录。
这两次中间价的连跌,有很多共同之处。
首先,两轮下跌中间价跌幅一致。
5月份中间价连续六个交易日的下跌,美元兑人民币共吐出292点,每日平均跌幅近49点,本轮下跌共跌去295点,日跌幅也是约49点。
两次连跌的步伐也很一致,都是在第一个交易日跌幅最大,其后五天非常平稳的走低。5月21日,中间价下跌了152点,6月13日,中间价跌幅为193点。
另外,两轮连跌都是紧随着人民币的一波较大幅度的震荡之后出现的。
5月11日和12日,中间价以近百点的速度连跌两天,随后在13日迅速回拉209点,创出汇改以来中间价反弹最大值,之后在16日又跳水108点。
6月7日,中间价在连续三个交易日大幅上扬387点,又在12日狂泻310点,刷新了汇改以来中间价波幅记录。
六日连跌结束后,美元兑人民币开始在7.6200附近盘整,不少分析人士预期中国可能很快推出新的紧缩政策,本周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上扬也支持了这个预期,因此人民币市场下半周盘整气氛较重,内地股市则在周五开始加速下滑。
IMF宣布扩大汇率监管被指针对人民币,人民银行表示持保留态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周宣布扩大对汇率的监管,在其近期通过的《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中,要求成员国确保其汇率政策不会引发“外部不稳定”,这条规定引起了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不满。
IMF针对成员国汇率问题的三大原则是:首先,会员国要避免通过操纵汇率或是国际货币体系来获得在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不公平竞争优势;其次,会员国在必要时可以干预汇市,但仅限于应对短期内汇率的大幅无序波动;第三,成员国在干预汇率时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IMF的最新举动其实是迫于美国的压力。在IMF宣布新政策后,美国财长鲍尔森马上表示了欢迎,而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在内部讨论上提出了反对意见。
人民银行很快在周三发表了一份声明,称由于《决定》未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意见,中国对此持保留态度。
人民银行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汇率的灵活性,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经验表明,汇率调整对解决对外失衡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和唯一的政策工具。汇率大幅度无序调整不仅会加剧外部不稳定,还会影响一国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吴晓灵: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太快
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周四在“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国际讨论会”上发言指出,由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十分重要,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太快。
吴晓灵表示,仅仅调整汇率不能解决失衡问题。她指出中国已经采取措施调整贸易政策,如削减出口退税,以及促进国内消费等。
她表示中国将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鲍尔森:议员们应该抑制自己的保护主义情绪
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周三表示,没有把中国归入货币操纵国之列,是因为北京向汇率自由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鲍尔森对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说:“我们很清楚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并没有反应出经济现状。”
他对国会议员说,他在尽其所能说服中国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同时他也敦促议员们抑制自己的保护主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