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再暴发?
导语: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任何大的调整或者变化总是在付出更多的惨重代价后才能发生。太湖也要重蹈覆辙吗?

太湖又一次爆发蓝藻,远远看上去湖水如同油漆一般

邓聿文/文

太湖蓝藻危机刚刚落定,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又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大范围蓝藻,巢湖西北部也出现明显的蓝藻信息。经估算,前者范围约800平方公里,后者范围约280平方公里。(6月16日中新网)两湖蓝藻的再度大面积暴发,是否预示着我们为环境污染付出惨重代价的时候到了?

统计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两三天便发生一起。每年群众因为环境污染而上访的次数也呈30%速度增长。从生态角度来说,说中国的环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并非危言耸听。
“六五”期间,国家有一个重点科研项目是预测“2000年的中国”,即运用数学模型对15年后的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预测。斗转星移,现在可以对当年预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了。然而,结果颇耐人寻味:凡有关经济发展建设方面的预测,几乎全部落空;而有关生态环境前景方面的预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展、沙尘暴、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等),又几乎全部落实。

之所以生态环境方面的预测坐实,是因为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政策等十几年来没有多大改变。从体制来看,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存在矛盾,而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之争,以及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使这种矛盾加剧;从政策来看,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和经济政策之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甚至将环境因素排斥在经济发展政策之外;从资源使用和定价来看,资源初级产品价格相对偏低,环境等社会公共产品可以免费索取。

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任何大的调整或者变化总是在付出更多的惨重代价后才能发生。为了避免我们努力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因环境危机而毁于一旦,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环境因素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一句话,只有从价值体系到技术体系,从社会机制到人的行为的变革,我们才有可能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建立生态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的防线。

(来源:东方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