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堡申遗成功
导语:欧式小楼与中国土屋交错在一起,形成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这几日,昔日安静的开平不再平静了。

从在新西兰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北京时间28日早上8点通过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广东省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中国增添了一份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全世界拥有了一份中西合璧的文化遗产。27日,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目前,中国共有35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八年前就开始了碉楼与村落的申遗之路,并在2006年通过国务院批准,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名作为2007年代表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

民国《开平县志》这样记载开平和散落在乡间的各式碉楼的:开平,北扼鹤山之冲,西接恩平之咽,东南有新会为藩篱,西南以台山为屏障。鸦片战争之后,成千上万的开平人远度重洋赴北美打工,五邑之地成了著名的侨乡。挣钱回家买地建房娶妻生子,然而在土匪的眼里,华侨便是“肥肉”。于是,“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仅在1921至1926年6年间,开平就诞生了608座碉楼。

不过在此之前,明代后期已经有碉楼存在。现存最早的碉楼迎龙楼就是兴建于明代后期。从开平市区出发东行6公里到赤坎镇三门里村,绕过村口的一方池塘,穿过村内狭窄的巷子,就可以看到这座四百多年来庇护着三门里人的古老碉楼。这个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耗费掉当地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的碉楼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并用“迎龙”二字期盼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也因此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广东开平市有著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之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各地普建碉楼,当时约有三千多幢,现存1833幢,从水口到百合,从塘口到蚬冈、赤坎,纵横连绵数十公里,蔚为壮观。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还有受西方影响的建筑形式。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既有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拱券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拱券和铁雕、哥特时期的拱券、巴洛克时期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等表现形式,也有中国古建筑的飞簷、雕栏,这些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
碉楼最具特色的是顶部的装饰艺术,由分佈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吸取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建筑传统而设计建造,风格迥异,其中有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别墅式、中东式、美国式、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等十余种。各种碉楼大致可分为泥楼、青砖楼、钢筋水泥楼等。开平碉楼以世界各国建筑艺术总汇而著称,反映了侨乡文化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在中国乡村建筑史上堪称奇迹。

来源:(星岛环球网)

编辑:RURU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