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买:鲶鱼还是伺机而动的狼?
导语:

张玉蕾/文

在国美、苏宁、大中等国内的家电连锁企业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中国上海以办事处的身份蛰伏了三年的百思买抛出了“先付款,后拿货”的敲门砖。

而后各种评论和传言不断,大致分为两派:一种充满着对百思买的质疑和不信任,无论对其“先付款后拿货”的政策,还是对其“蜗牛”般的开店速度,包括苏宁的张近东也颇为自信地表示三、五年之内不把百思买放在眼里;另一种则在不停地猜测百思买的低调和神秘的背后,把所有的“安静”都归为“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过去的一年,关于百思买的新闻一直都没有停歇:正在积极达成全资收购五星电器的计划、换帅、意图入股山东三联、欲与国美进行战略合作……百思买以一家门店的成绩赢得了家电连锁市场广泛的关注,它的低调、缓慢似乎使人们的目光更加专注地“聚焦”在它身上。这大概也反映了整个家电连锁市场的态度,也许并不像张近东所言“暂时不放在眼里”。

而这些关注并不仅仅因为百思买“全球最大家电连锁商”的头衔,国内的家电连锁业正在日复一日地走上一种恶性循环,而无论家电生产商还是连锁商都尚未找到突破的方法,百思买的“先付款后拿货”的承诺竟硬生生地解开了这个循环中致命的一环。

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整个中国家电业的行业利润率已经由4.8%下降到3.1%。来自下游渠道的挤压使得上游厂商怨声载道,几乎每一次家电行业的聚会都会变成制造商们对渠道商们的声讨会。而下游家电连锁商之间的争夺同样越来越激烈,各家都拼命开店,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自己对上游的压价能力,凭此击败对手。然而,压低售价势必同样削弱自己的盈利能力,带来整个产业链上利润率的降低。整个家电连锁行业的利润率大约只有百分之一点几。

表面风光的家电连锁模式越来越面临危机。而连锁商们依靠店面租金、赚取进场费甚至占用制造商的货款,把这些被其暂留的货款用来经营房地产等利润丰厚的产业的方式牟利的“类金融式”生存方式又注定难以为继。所有这些都对整个产业链带来越来越严重的伤害。

百思买原中国区总裁吕维民认为,国内厂商之间的合作模式“需要进行改革”,而“百思买的进入,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运行模式,这是家电零售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但这种改革看起来就像柔风细雨。百思买用7个月时间在中国开了首家旗舰店,同样的时间,国美开了不下250家店面。期间的种种“中国式因素”必须引起百思买的重视:首家旗舰店——北京马甸店争夺中,百思买以8000万元租金的天价败给了出价2000万元的国美;百思买首家店因为基础设施投入过多等原因而尚未盈利;原百思买中国区主席兼总经理吕维民的退居幕后被解读成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

当然,百思买也许在准备复制“加拿大速度”:2001年,百思买同样低调地进入加拿大市场,经过两年调试期后于2003年突然发力,仅用一年就成为当地家电连锁的霸主,占据了34%的市场份额。

负责百思买美国以外业务的国际零售运营部高级副总裁Paul Antoniadis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一直认为规模不是问题,在发达的北美市场,我们打算还要再开100家店。但是在还没找到合适的中国模式之前,百思买不会大规模快速扩张。一旦找到了一个成功合适的模式,我们会迅速复制。”

连锁意味着成功则容易复制,同样也意味着一旦失败,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百思买很清楚这一点,他们等待着迅速复制成功模式的时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