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索尼α100长焦表现
导语:从柯美开始,数码单反开始采用机身防抖这项技术来对付低速快门下的手颤问题。基于成本上的优势和镜头性能提升,索尼、宾得、奥林巴斯的多款数码单反已经将机身防抖作为对抗单反第一阵营的主力武器之一。

从柯美开始,数码单反开始采用机身防抖这项技术来对付低速快门下的手颤问题。基于成本上的优势和“一劳永逸”的镜头性能提升,索尼、宾得、奥林巴斯的多款数码单反已经将机身防抖技术作为对抗单反第一阵营的主力武器之一。

机身防抖功能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对于任何一只接合的镜头都能达成提升若干级手持安全快门速度的效果,那怕是老式的M42头也一样。镜头焦距越长越需要防抖功能,而依靠感光元器件位移补偿的机身防抖功能在搭载长焦镜头的抵晃效果到底怎样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这次我们就用索尼A100搭载75-300mmF4.5-5.6实际测试一下面对长焦镜头,机身防抖功能的表现。

防抖测试交代

所有样张均在同一距离上拍摄同一物品(台历),样张全大局部截取的也是相同部位作对比。所有手持拍摄的样片均开启了索尼A100的机身防抖功能,所有上架(放在坚实的桌面上替代三脚架支撑)照片均关闭机身防抖功能拍摄。为了杜绝手部动作的负面影响,上架照片均用A100的10秒自拍功能拍摄(A100不提供反光板预升功能,因此反光板振动无法杜绝)。



图注:测试各焦段最优成像质量照片全大局部

上图各焦段样片的拍摄均关闭防抖功能,采用坚实桌面作支撑拍摄,ISO设定均为100(拍摄光圈范围F11-F16,快门速度范围1/2-2秒),代表了75-300mmF4.5-5.6这颗镜头各焦段最佳成像质量。

因室内光照条件不足,测试防抖效果的手持拍摄样片和上架拍摄样片均采用了较高的ISO(ISO800、1600两档,两种样张相同焦距下的曝光参数完全一致)以保证达到需要的快门速度。上图“最优成像质量照片全大局部”并不拿来作防抖效果的直接对比,仅供参考。

75mm端防抖效果:

就样张实际效果而言,1/30秒一档手持样片没有受到手抖的影响,在1/15秒效果明显,1/30秒和1/15秒两档的照片清晰度虽有下降A100的机身防抖功能还是起到了部分作用(1/30秒和1/15秒两档的上架照片受反光板复位振动影响了清晰度),A100在75mm中焦端的防抖效果相当于3档快门。


135mm端防抖效果:

由于索尼A100没有配备反光板预升功能,在焦距变长后反光镜的振动已经明显影响到上架照片的质量。反光板的抬起动作造成了垂直样张垂直方向的重影现象。

手持拍摄样片在1/30秒一档哪能够完全抵消手抖的负面影响,尽管在1/15和1/8两档快门下防抖功能仍起了一定作用,不过画面细节还是有部分损失的。135mm这个档位,A100的机身防抖功能完全可以替代两档快门速度,姑且在折算1/8还具备的部分消晃作用为一档快门速度,A100在135mm焦距段拥有3档的安全快门替代水平。

200mm端防抖效果:

切换到长焦端,A100的反光镜振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上架照片的清晰度(1/13-1/50这段中速快门最易受到反光板震动的影响,1/100秒之上或者比1/2秒更慢的快门基本不受影响)。

在200mm端,A100的机身防抖功能在1/50秒一档发挥也发挥了作用,不过没有完全抵消手抖的负面影响,对于更低的快门速度则无能为力。在200mm端,A100的机身防抖能力接近两档光圈水平。


300mm端防抖效果:

在300mm端,A100的机身防抖功能可以保证1/100秒的快门手持拍摄不会损失图像细节,对于更低的快门速度则无能为力,此时A100的防抖能力仅相当于1.5档的安全快门速度。

总结:135mm是防抖效果的分水岭

看过索尼A100搭载75-300mmF4.5-5.6在各焦段的防抖效果后,我们不难发现在135mm之前A100的抵晃效果可以算是具备了3档快门速度的替代效果;随着焦距增长到200mm,A100的安全替代快门速度已经不足2档;当焦距到达300mm端时,A100的安全替代快门速度为1.5档。

经过这次测试我们了解到,以目前索尼为代表的机身防抖技术于镜头长焦端的防抖效果呈现慢慢减弱的关系。当镜头焦距在135mm以前的这个范围内时,机身防抖相比镜身防抖(光学防抖)的实际效果差不多;135mm之后机身的防抖效果则会相应下降,使用者应该注意。

CCD防抖名词解释:

对于CCD防抖技术有人也称之为电子防抖,其代表性厂商是柯尼卡美能达公司。进入数字时代后,针对那些使用了大变焦比镜头的数字相机,柯尼卡美能达公司从2001年开始研发独门的CCD防抖技术(CCD Shift Anti-Shake,它没有把放抖装置在镜头中,而是设计在CCD上。

其CCD防抖的原理就是将CCD安置在一个可以上下左右移动的支架上,先检测出是否有抖动,由于使用陀螺传感器,抖动的检测与其他公司基本相同。然后传感器检测出抖动的方向、速度、移动量……检测的信号经过处理,计算出可以足以抵消抖动的CCD移动量。但是,相比来说水平移动的精度最重要。这样在操作中只要稍稍倾斜镜头,焦点就会马上清晰起来,CCD在移动的过程中,有时感觉水平线有些晃动。这是驱动调节器造成的,这个驱动装置的调节器是由X、Y轴两个调节器组成。

驱动调节器在振动的时候,一面紧密的压住活动部件,一面来回滑动。通电后这个部位就可以有0.1微米的伸缩量,每秒钟大约有6万5千次振动周期,这样的按压就会产生摩擦,制动性能就好,想停就停。与光学防抖相比,这种结构避免了光学防抖补偿方式带来的球差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困扰单反交换镜头的诸多体积和由此带来的成像质量下降的各种问题。CCD防抖技术的应用也就意味着使用任何一款镜头也都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享受着防抖的功能。缺点就是由于对应高精度的机构要求,那么在确保这种要求的制造技术是有一定难度的。相应的,机身的成本也就增加了。(IT168 LNN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