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人提到的一个现象让我陷入沉思:经常有企业老总说,为了解决一些骨干员工长期工作后的倦怠问题,派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管理培训,但效果却很一般,不少业务骨干培训后状况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培训老师和培训内容也没有太多好感,感觉培训不培训没太大差别。
我当时的反应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企业没有找对老师。
决定学习效果好坏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学习者能否找到一个或一群适合这个特定学习者“当前处境”的老师。关键是“适合”,而不是“最好”。一个大师未必能是,一个普通的同事却可能是最适合的老师。
如何找到适合某个特定员工、特定时间的“老师”?这取决于一个人“找老师”的能力。
“找老师”的第一个“境界”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委派给自己的“老师”。一个员工被公司安排到一个岗位上,就有了自己的上司。如果这个上司——管理者明白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当下属人生和工作上的老师,那么这个员工是幸运的。
我自己工作过的公司如德意志银行和罗兰贝格,都有所谓的师徒制(Mentorship),每个人在公司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比他更资深的人做他的师傅和教练,而这个老师通常是(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直接上司。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制度对一个员工的成长非常有利。而这个制度成功的关键是经理们明白自己培育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层面,公司的制度和对经理人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找老师”的第二个境界是主动找能帮助自己的老师。几年前我的一个员工以低于上一个单位的工资加入易中公司,我问他:你的收入不如从前,你为什么还要加入我们呢?他的回答是: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大量优秀老师,能学到不少东西,这些是原来的公司无法提供的。他是优秀的,他在主动找老师。
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我认为是因为很多企业选错了老师:企业的实际问题不是学院派老师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些名噪一时的“大师”能解决的。
真正能帮助解决问题的、适合的老师,是那些能提供“实用、简单和系统”管理知识的老师,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实战经验(一个自己没有花过几千万买东西的人如何能让人相信他关于采购的学问?),一个是系统总结的能力(一个只会讲故事,擅长演讲术却不能教人如何分析问题的人如何能让人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找老师的第三个境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孔老夫子的说法还没有完全到位,我相信,他老人家真正想说的是世间所有的人和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都可能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可以从朋友身上学习,也可以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启示。我们可以从孩子的问题中发现思考的新角度,也可以从家里的猫咪身上学习好奇对创新的意义。有人说这样的学习——相对于学习专家的那些复杂系统——太低级,但我却认为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发现无所不在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