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发土豆”到“鼠标土豆”
导语:除了都市居民中“鼠标土豆”者的大量涌现之外,不同地区居民的媒体接触习惯也出现新的变化

    除了都市居民中“鼠标土豆”者的大量涌现之外,不同地区居民的媒体接触习惯也出现新的变化

    人们每天必须面对大量的信息:霓虹闪烁的招牌广告、标题醒目的网络超链接、花花绿绿的杂志封面,甚至在上电梯前的几分钟,运营商们也迫使你浏览一段最新产品的信息。信息超载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国人是如何获得信息的呢?在媒体接触上呈现何种趋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有哪些差异?
    《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表明,除传统的“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坐在沙发上迷恋电视者)之外,都市居民中“鼠标土豆”(Mouse potato迷恋网络者)开始涌现,并且“两种土豆”媒体消费的时长趋近;另外,在不同地区居民的媒体接触习惯出现新的变化,城乡居民在媒体接触过程中呈现较大的“文字鸿沟”与“数字鸿沟”。
“沙发土豆”仍在,“鼠标土豆”茁壮萌芽
   调查结果表明(如图一),在中国电视依然是人们最常接触的媒体,86.1%的人每天都看电视,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到了162分钟,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报纸在人们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17.1%的人每天都会阅读报纸,平均每天阅读时间48分钟;每天都上网者虽然只有7%,但他们每天呆在网上的时间达到了159分钟。这一点毫不掩饰地展现了网络的魅力。
    我们有理由宣称“鼠标土豆”已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的“鼠标土豆”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中的年轻人,尤其是高收入阶层和学生群体。如果说“沙发土豆”(Couch potato)的出现标志着电视霸权的形成,那么“鼠标土豆”(Mouse potato)出现,则说明了网络的无形魔力,同时也标志着“土豆”品种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了。不断加快的行走脚步,不断延长的加班时间,使得每天穿越在“钢筋水泥”里都市人的压力感越来越强。一到周末或晚上,大多数的上班族都不再愿意去听汽车马达的“城市喧嚣”,要么抱着电视机守上几个小时,要么点着鼠标冲浪一翻。做个快乐的“土豆”,成了许多紧张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的奢望。但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越来越圆的“土豆”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多多参与“户外运动”才是明智的选择。
城乡之间“文字鸿沟”依旧,“数字鸿沟”又出现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文字鸿沟”在媒体接触中有明显表现(如图二): 53.9%的城市居民每天都阅读报纸,而每天都看报纸的农村居民只有2.9%。农村居民较低的阅读习惯,对于开拓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是极为不利的。据报道,1998年,英国发动了一个“全国阅读年”(the National Year of Reading)的活动,其目的,是要把英国转变成一个具有更高文字知识水平的国家。这种做法的含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媒体接触中的城乡差异还表现在互联网使用上,25.9%的城市居民每天都上互联网,但只有0.7%的农村居民每天会上互联网,城乡“数字鸿沟”较为明显。一般而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地区都是首先接受新媒体的地区,而乡村地区在接受新媒体上都是落后的。这种“堕距”的形成来源于互联网连接的技术要求、教育状况、收入水平和对待互联网的态度。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截至2006年底,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1370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总数呈良好发展趋势。但是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出现,一方面对于继续扩大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利,限制了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会导致城乡居民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机会方面产生差距,从而形成所谓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由于信息资本可以与其他资本有效转化,信息差距使得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制造了新的社会不平等。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