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储备,“栽培”还是“空降”?
导语:对快速成长型公司来说,人才更为现实的解决之道是,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招聘为辅

    对快速成长型公司来说,人才更为现实的解决之道是,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招聘为辅

    拯救蓝色巨人IBM的老牌“空降兵”郭士纳,到扬言“因为我不懂电脑,所以惠普选择我”的卡莉·费奥瑞纳,再到拯救日产汽车公司的卡洛斯·戈恩,“空降兵”仿佛与临危受命、妙手回春的“superman”划上等号。
    当企业遇到大的危机时,当需要大跨步发展时,当企业高层离职时,企业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四处“挖人”。甚至有些快公司出于“赶时髦”和“虚荣心”,也会去盲目地追逐“空降兵”。但“空降兵”们屡立奇功的同时,中国中小企业最集中的温州某商会会长却发出“从实际效果看,温州民企的‘空降兵’多不尽如人意”的感慨。
    不言而喻,内部“栽培”人才还是外部“空降”人才,是企业快速成长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何让两者达到平衡关系的讨论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寻找“栽培”和“空降”的动态平衡点
    人力资源专家赵太珍对《快公司2.0》记者分析,在企业实践中,专业性人才“空降”的问题不大,而对于管理性人才,这并非很好的解决之道,通过“空降”能长期合作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更是寥若晨星。TCL的万明坚、创维的陆华强、小霸王的段永平、郎酒的阎爱杰,五谷道场副总裁任立闪电离职等事件,都引发着业界的思考。
    究其原因,“空降兵”在企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融入上是两大难点。就中国的本土企业来说,绝大部分快速发展型企业的文化都是企业家文化,“空降兵”属于一种强势外力,而与原有团队信任感的缺失,也会导致“空降兵”很难与老员工建立默契的工作关系。
    然而创业型企业的人才储备多处于起步阶段,严格控制成本,提倡一人多能、一人多职。对于内部“栽培”往往有心无力,怎么处理“空降”和“栽培”的关系往往看不清楚,上面通过图表来对比分析,如表一,表二。
    如果仔细研究“栽培”和“空降”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对快速成长型公司来说,更为现实的解决之道是——内部培养为主,外部招聘为辅,以保留企业得以长久传承和发展的特殊DNA。
人才的“栽培技术”
    在企业的快速成长期,虽然企业的各种制度是以业务导向来设置的,但“栽培”人才本身是降低企业风险,保证发展速度的一个专门“技术”。
    譬如公司要设定“关键职位继任人计划”(Succession Plan),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拟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公司组织发展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及相应的年度人才需求计划等。
    最高级的“栽培技术”是调动起员工自我价值激励下的“内驱力”,更好的自我管理与发展。鼓励员工自我设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Career Development Plan)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员工个人意愿与潜力,配合公司的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关键职位继任人计划”要相匹配,让员工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什么要求、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准备好”,这样才会与企业计划配合,共同努力。
    除此之外,对人才的“栽培”还必须配以有效的“绩效评估”与“培训”系统,对快速发展型公司而言,这个系统可以设置得更简单而有效,避免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但是赵太珍强调说:“不能走形式,能否有效执行是关键!”
给“空降兵”搭好“降落”平台
    当然,一味拒绝“空降兵”也会影响到企业深层意义上的创新。多种文化观念的撞击对创新非常有益,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内部对抗性或建设性的矛盾。企业成长的灵魂恰恰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变革。所以从这个意义说,“空降”的确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和发展机会。
    但是如没有良好的包容文化和约束机制,也会带来意外和挑战,造成不容忽视的伤害,同样需要建立有效机制和流程。赵太珍认为“人才引进计划”和“包容性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快速成长型公司要针对新职能、新职位及内部稀缺人才,制定引进计划,注意团队成员的分工和搭配,同时避免“匆忙招聘”,否则往往会付出不菲的代价。
    而“包容性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家要努力建立包容性与多样性的文化,以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有利于创新和持续发展;组织企业范围内的文化认知项目培训;开放地拥抱新人,包容他们的“不应期”等。
    总之,内部“栽培”让员工充满动力与希望,外部“空降”让企业充满活力和挑战。企业一旦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有了他们适宜成长的“土壤”,当一批批标准的“人才产品”不断出炉之时,人员流动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就不再构成威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