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既是企业的“生命线”,又可能给企业整体管理带来风险,如何平衡“能人”能力的发挥与企业整体利益的关系,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我们身边不乏有这种现象:一家酒楼用百万年薪请来一位能人,时间不长,这个酒楼就“火”起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位能人之后跳槽到其他酒楼,其他酒楼也接着“火”起来了,这除了证明他真的是能人,也给原来的企业留下了一个管理真空——没有人能填补他的空缺,结果原来的酒楼门庭冷落,出现生存危机。
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和调配总监卫弘认为:个人贡献大于他所在团队业绩的50%,应该就可以称得上公司里的“能人”,可是一旦把握不好用人的艺术,处理不好能人和企业整体管理的关系,就会陷企业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人力资源管理是门艺术,尤其对于快速发展的公司来说,能人既是企业的“生命线”,又可能给企业整体管理带来风险,如何充分发挥能人之长而避其之短,如何平衡能人的发挥与企业整体利益的关系,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卫弘认为,让能人建立对企业的高度认同感,是处理这种问题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分工、协调机制等重要“工具”再来处理具体问题。不过一般来讲,有什么样的领导立什么样的山头,建立一个对企业有高度认同感的班子,再通过这个有共同理念的班子构建企业团队,能人与企业整体利益的问题就好处理了。
“能人”之患
“一个初创的公司要想得到快速发展,除了需要一个外在的快速成长的市场环境,内部富有创业激情的‘班子’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个班子包括创始人和他的核心团队。”卫弘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企业中的能人。而这时,在公司发展还不够成熟,各方面的机制、体系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可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大,作用也更大,甚至去留都可以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
你可以想象如果当初刘备没有关羽、张飞、诸葛亮这样的核心班子做后盾,哪来的蜀国基业和白帝城托孤?但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还能聚到一起“逐鹿中原”吗?如果他们不同心协力、恪尽职守、荣辱与共,三国的历史是不是也将要改写了?
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人才总会有流动和流失的时候,也许是为了寻求自己更大发展空间而选择的主动离开;或者跟不上公司和团队的变化而被动离开;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的正常流动。能人在为企业创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首先,创始人和核心班子之间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怎么办?遇到关键问题听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其次,班子中长期独挡一面的核心人员不稳定怎么办?会不会由于能人某个环节的缺陷而造成整个企业运营的混乱?再次,班子中出现拉帮结派的小利益共同体怎么办??
当这些问题发生时,能不能及时处理好,在创业期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发展。
建班子:沟通和明细分工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常提到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而最核心的是建班子。建班子关键的两个环节是沟通和明细分工,让能人建立明确的角色意识。
只有创始人与核心班子有很好的沟通氛围和渠道,才能互相取得信任,统一思想,也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策略。比如,开会不能变成形式上的任务,而是发现问题、征集创意、消除误会和矛盾、凝聚团队力量、激发干劲儿的机会。沟通环节出了问题,就容易出现内部矛盾,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以至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就像当初汉武帝到了晚年,王后卫子夫和她做太子的儿子刘据想见他一面都难,最终汉武帝听信一些宦官和大臣的谗言,父子兵戎相见。待到真相大白,糊涂一时的汉武帝却早已痛失爱子,悔之晚矣。如果当初沟通渠道畅通,哪来的这些麻烦?
明细分工问题,主要由领导人来定,根据领导的观察,用能人所长,让班子里的人才各司其职,授权没有交叉。还有管理的细化,比如哪些人进入班子,班子重大议事规则怎么确定,班子中有些人跟不上发展怎么处理,哪些事情需要班子全体讨论形成共识,哪些问题需要班子某一部分人做出决定,哪些事情需要班子成员直接确定就可以了。
《联想风云》中曾提到过公司成立之初启用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的问题,虽然也曾发挥过很好的作用,深得领导的赏识,但由于团队磨合期出现了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导致了一些小团体、帮派的形成。优秀公司绝不允许小团体利益在公司利益之上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领导需要果断的干预,可能会去提醒、警告、或者进行人员的调整,如果无效就只有请出局。卫弘认为:“也许这样的措施短期内会让公司有些震荡,就像一个人因为生病动了一个手术,伤了元气,但恢复过来之后仍然可以正常发展、运营。这就是公司里的一个‘高压线’,小团体的利益永远不能凌驾在公司利益之上”。
做好“能人管企”到“制度管企”的过渡
在公司的初创期,主要解决如何通过创业争取生存的问题,似乎把能人的工作做好,公司就可以快速发展了。但是公司发展的过程是这样的:从一把手建核心班子,到核心班子带团队;从打天下到坐天下,整个快速发展过程是环环相扣的,之所以出现“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情况,就是因为上一个环节没有为下一个环节做出铺垫。
创业期通过能人实现快速发展时,也要为从“能人管企”到“制度管企”做出铺垫。在一个成熟的运作体系下,每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化繁为简,哪怕某个环节暂时出现人员空缺,也会有相应的措施和人才储备机制将其弥补。就算是核心层出现问题,公司依旧可以正常运转。
有人会问,如果要追求这样一个严格的体制,能人的力量会不会受到限制,是不是难以自由发挥?分工明确、体制严格、健全,从一定程度上似乎是限制了能人发挥,就像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花草可以自由自在、任其生长,而皇宫花园里的就必须规规整整、时常被园丁修剪。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发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一来在于自己的选择,二来在于选择后,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个人能力发挥的最大化,除了人才自己的因素,公司里是否有相应的体制与之相配合,比如在分工明细的前提下,如何用奖惩机制去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热情;如何在业绩之外建立更通畅的沟通渠道,在公司的网站上开辟言论社区,定期交流等。
这个时候,能人的概念不仅仅指核心班子的那些人了,而是在公司的每个环节中工作和表现最出色的人,这就完成了从“能人管企”到“制度管企”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