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是否是二锅头
张晶
2007-09-25 10:04
订阅

顾彬一出现,媒体就疯狂。而这两年他出现的频率又格外多。本来就是热点人物,加之顾彬本人擅长中文,给了很多媒体穷追不舍的机会。每次都是疲惫不堪却口若悬河的样子。不久前的国际书展又遇到他,是特意来华领取新闻出版总署设立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除了现在作为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的顾彬,获得这一奖项的还有约翰·古腾堡大学总部应用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乌里希·考茨博士以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亚研究所汉学系教授罗梅君。

只是拖他推荐了几本书,因为更希望有机会和他坐下来聊聊,而不是在媒体的围追堵截中塞个录音笔进去。

坐下聊聊往往困难,但是深入倾听倒是曾经经历过。今年3月的“世界汉学大会”上,一场“中德文学”的讨论,顾彬正是坐上嘉宾。

那场讨论的主角无疑是顾彬。

虽然最初被冠上了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名义。但不断有学者希望跳出这个圈子,说点别的什么。不过就像同来的一位记者所言,能把顾彬这点事说明白就不容易了,还希望用两个小时对整个世纪的中国文学指点江山,献计献策,真是奢望。

顾彬说头一天晚饭喝的是五粮液,今天是二锅头,他比喻49年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五粮液,49年以后则是二锅头。这就开始不消停了。其实,顾老(或者老顾)是喜欢喝二锅头的,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二锅头和五粮液,高下自有判别。他又说德国最好的文学家都是翻译家,而中国当代这些所谓的“小说家”有几个通晓外文,这就又往国内学者的伤口上撒了把盐,所有人都蠢蠢欲动的举手要发言。那位陈姓的著名北大文学教授,忙不迭的抛出他的言论,认为顾老是在用耸动的话迎合大众媒体,这样会给当代的文学创作者造成很大的压力。

其实当他的话音一落,就预料到今天碰到一场好戏了。个别记不得名字但很让我气愤的学者竟然搬出了曹雪芹,说人家不通外语却创作出旷世作品。顾老淡淡的说我们现在探讨的是20世纪文学,为什么要搬出古典文学呢,完全不同的语境啊。这位自命不凡的学者赶紧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你应该限定一个时间段来谈论问题啊。我当时就快晕倒了。

接着所有的人都开始寻找例外,寻找那些不学外语却还叫得出名的“知名作家”来反驳顾老。于是一场讨论成了当作家要不要加强外语的概率性争论。问题开始越来越舍本逐末,看得出起初顾老还有心情插上一两句,到后来已经无心争论了,完全不是在一个层面上对话。

我知道我一旦品评开这些事情,就有点陷入情绪化的怪圈了。或者又可能会被理解为顾彬的忠诚卫道士。顾彬说他到中国来,很多人都对他说,你是我们的“传声筒”,说出了我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很多话。事实上,顾彬说了什么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话引发了一场争论,一场正视现实而不是粉饰太平的思考。所以对他观点正确与否的讨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应该换个角度去审视中国文学的现世病症。

所以开头那位陈姓学者所谓压力的话,无论说是高估了中国当代的文学创作者(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压力,只懂得欲望——一位清华学者语),还是低估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者(他们的承受能力不会这么低吧),反正都是可以归结为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相关新闻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