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的诺贝尔奖已经全部揭晓,获奖者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这个结果毫无悬念,却有一次引发了中国人的长吁短叹。只要看看近期中国大陆的媒体,就会发现类似“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疑问几乎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主题。羡慕、反思、嫉妒、不屑……各种心理凝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群体性风潮,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反应在字里行间更是五花八门。
诺贝尔及其评委会肯定不会想到,这个百余年来西方人并没有多少神秘感的奖项,如今却成了一个东方大国热捧的对象。早先,人们津津乐道于李政道、杨振宁为自己脸上增添了光彩,怎奈人家除了族裔和外貌特征外,其他与中国毫不相干。后来又有消息说中国的某某博士获得了“诺贝尔贡献奖”,一时间全国传媒蜂拥而动,争先恐后向民众报告这一重大喜讯,谁知诺贝尔奖评委会偏偏不给中国人面子,郑重发表声明,证实所谓的“贡献奖”根本不存在。原来那不过是当地旅游机构对一些国家组团当参观颁奖典礼的鼓励,说白了就是一张门票而已。
尽管如此,中国人也没有感到尴尬,即使买票在台下当观众也可以将之解释为“重在参与”。外国人当然不会知道中国人思维逻辑中蕴含着多少深意,甚至连大部分中国人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如此巴望诺贝尔奖。事实上,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民心理取向,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问题。与其说中国人追求诺贝尔奖所显示的,是一百多年来渴望达到的国际地位标高,不如说是种虚荣心的释放。在中国人的概念里,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社会文化有了长足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怎么会连个国际大奖都与中国绝缘呢?
诺贝尔奖是世界最文明创造的象征,具有高科技和高文化含量,不过这并非惟一的获奖条件,其中的“和平奖”就是专门为人类生存状态做出突出贡献者设立的。如果说当年的戈尔巴乔夫、金大中等人获此殊荣掺杂了许多意识形态因素,那么本年度美国人戈尔的获奖则让中国人汗颜。谁也不曾料到,宣传环保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早知如此,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做一件环保的事情,就算因为有不能言表的因素而难以获奖,也可以像申办奥运那样举全国之力去冲刺了。
我知道,有这样想法的中国人不在少数,起码人们明白戈尔得到的这个“诺贝尔和平奖”并非尖端领域的课题。从环境污染的状况看,美国肯定甘拜中国的下风,也就注定了在中国致力于环保事业有比美国更广阔的空间。退一步说,就是为了促进全球环境的净化,也应该高度关注和鼓励重度污染区域的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不知是什么原因,获奖者偏偏是美国人,难道环保事业也与意识形态有关?
中国人当然有理由不服气,论对诺贝尔奖关注的程度,中国每年都组团观摩颁奖仪式,不惜重金邀请每届获奖者到中国讲课视察,一旦哪位学者受到邀请旁听颁奖仪式,即刻就能成为全国新闻的焦点人物;论对诺贝尔奖的渴求心理和拥趸人数,中国绝对是全球之最,按中国人既定的说法,任何一个国际性的活动,如果缺少了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就变得没有了普遍意义。这个逻辑有理有据,严谨而丰满,就是把100年来所有获奖者拉到一块和中国人辩论,他们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
无论怎么说,有诺贝尔奖的情结总是应该得到鼓励,至少说明今天的中国人十分在意外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智慧和成就。虽然表现的有点功利化,终究也是对诺贝尔奖的认同,总比爱迪生、保罗?萨特、耶利内克等人对诺贝尔奖嗤之以鼻更有积极的宣传意义。何况如今西方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的学术团体比比皆是,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近期就用“同性恋炸弹”、“帮老鼠倒时差”等不严肃的发明把诺贝尔奖轻薄了一回。而面对中国数亿双巴望的眼神,诺贝尔奖评委会怎么也不应该无动于衷。
据挪威诺贝尔学院主任伦德斯塔德宣称,他们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定工作完全基于“人道主义”原则。由此可见,戈尔的“和平奖”含有不少的“人道”成分,这也难说不是对美国败选总统的精神安慰。既然是这样,诺贝尔奖评委会就应该堂堂正正设立一个“诺贝尔安慰奖”,每年都把这个奖项颁发给那些渴望获奖又没有机会获奖的国家,并采用“申奥”的竞争手段,参评者必须用钱来说话。我相信,GDP居世界前列,并有5000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人肯定会全力以赴。
稿源:红网 作者:王龙